资源描述:
《新加坡德育发展状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新加坡德育发展状况一、历史发展在新加坡,道德教育一直受到政府的重视,被列为各类学校的正式课程。自治时期,小学道德课程的名称为“伦理”,新加坡1965年独立建国,在独立之初,改为“公民”。20世纪60—70年代,其公民道德教育目标是:注重灌输热爱自由、真理与正义,尊重基本人权,接受民主生活方式,珍视对种族宗教的容忍等观念,树立足以发展适应性、创造性、社会责任与效忠祖国的习性与态度。此外,还要努力培养经济建设的各种能力。20世纪70年代,随着新加坡经济的高速发展,“西化”的倾向日益严重,这危及着新加坡社会的稳定和进一步发展。为克服“西化”的倾向,从197
2、2年起,政府提倡学母语,以增强亚洲价值观。1974年,政府在小学和中学分别开设“生活教育”和“公民课”,以灌输节俭、孝悌、服从权威和忠于国家的亚洲道德价值观。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新加坡重新提出要实行伦理道德教育和公民训练。小学阶段设“生活与成长”和“好公民”课程,学校可选择其中一种课程,全部以母语进行教学。在中学阶段,中一、中二开设“生活与成长”、“公民与时事”作为必修课,这基本上是对小学德育教育的延伸和深化;中三、中四则开设“公民学”,重点放在灌输公民意识和社会意识。80年代开始实行并不断加强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效忠国家、增强社会责任感、
3、提升个人品格等内容。从1988年开始,政府每年都要开展一次“国民意识周”活动,激发国民的爱国热情,凝聚国民的爱国意识。90年代新加坡政府适时提出并采用了一套新的教育课程,给学生灌输一些应有的公德心、社会责任感及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也利用一些富有创意的辅导课程,培养学生的人格和社会意识。1991年经新加坡人民反复讨论和国会的批准,政府公布了《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推出了各民族不同信仰的民众均能接受的国家意识。始终注重弘扬国家利益第一和培养国家意识,弘扬国家至上、社会第一、集体利益是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其他工作中尤为重要的内容。于1994年4月发表声明,
4、为了顺应变迁迅速的社会,中小学《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必须做出适当的修订。为此,新加坡对中小学德育课程、教材与教法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1、《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改革小学将原来的《好公民》课改为《公民与道德教育》课,课程内容发生根本变化,中学《公民与道德教育》课名称不变,但课程内容进行了改革。2、《公民与道德教育》教材改革为了达到公民与道德教育的目标,小学《公民与道德教育》教材采用综合设计的方式,即将课本、学生活动作业、教师手册,即教学参考书和视听教材,包括软片、音带、大图书、大图片、教育电视等视为一个整体。并且教材内容由浅人深,联系小学生的生活,用看
5、图讲故事等办法。帮助学生认识家庭、学校、社会、国家和世界,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3、《公民与道德教育》教学方法改革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及价值观日趋多元化的状况,新加坡的教育工作者们认为,如果学校的道德教育继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了。为此,新加坡教育部鼓励教师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地对问题进行思考、提问和反思。1996年,新加坡教育部历时半年、耗资40万新元推出国家意识教育计划,为让每名新加坡人在求学的10~12年内,能更全面和彻底地了解国土狭小、自然资源奇缺和多元文化的国情,进而培养学生为国
6、献身精神。1998年,新加坡宣布将国家意识教育计划付诸实施,称为“国民教育”。新加坡政府提倡各民族在保持多元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并发扬自己本民族的优秀传统价值观系统,以促进社会的整体和谐与稳定,新加坡始终将这一思想贯穿于学校德育中。1999年新加坡教育部课程发展署声明,为了顺应多元文化社会的发展,学校德育的课程标准与教材必须适当的修订,以确保学生的品格能稳定、健全地发展,同时使他们热爱国家,并能对国家做出承诺。于是,从2000年起新加坡中小学启用新的学校德育教材。进入到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
7、个领域联系的日益加强,经济的全球化一词已成为一个世界话语并成为当今世界的一大特征。在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严峻挑战下,新加坡在德育方面采取以下政策:(一)以人为本,深入贯彻德育为首(二)根植于传统文化,面向世界文化(三)调整德育内容,使其符合“三贴近”原则(四)遵循教育规律,明确德育目标的循序渐进、由小及大、由近及远(五)重视道德实践,拓宽教育途径,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六)优化德育环境,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环境二、新加坡德育的主要内容1.弘扬国家利益第一,强化国家意识在一个人种、信仰、道德价值观念多样化的背景下,为避免矛盾和纷争,统一国
8、民思想,开展经济建设,新加坡政府明确指出必须使各种族移民及其后裔淡化对移出国的认同和归属,加强对新加坡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