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城舒中学平安校园建设工作计划》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城舒中学平安校园建设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在新的一年里,我校安全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大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县教育局有关安全工作的文件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尊重生命”、“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稳定压倒一切”的先进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明确“积极预防、依法管理、社会参与、各负其责”方针,以确保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为目标,确保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出发点,以提高全体师生和家长
2、对安全工作的认识及广泛开展安全教育活动为途径,以遏制群死群伤重特大事故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学校各方面的安全工作,深入进行安全教育,做到防患于未然。 按照“系统谋划、综合整治、群防群治”的工作思路,全面贯彻落实文件精神,以“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为主题,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安全警示教育活动,以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饮食安全、运动安全、集会安全为重点,扎实开展专题教育。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切实消除事故隐患,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建设“平安校园”,为推进学校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二、工作目标着力提高党组织覆盖面、着力党建整合资源、着力党组织阵地
3、建设。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全面推动央企、国企党建与地方党建的联建共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 1.继续坚持依法治校,进一步强化科学管理,落实安全责任,突出工作重点,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健全学校安全稳定长效管理机制,推进学校安全稳定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实现由常规管理向长效管理机制的转变,减少和预防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2.深入开展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制止和防范校园暴力与安全事故。 3.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后勤等设备设施、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饮食
4、安全、消防安全和交通安全等工作,及时排除各类安全隐患。进一步做好学生上、放学过程中的安全工作,加强教育和管理,确保无安全责任事故发生;进一步完善学校消防设施设备,做好校园消防安全保卫工作。 4.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各类应急预案,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演练活动。 5.以减少事故发生率、杜绝安全责任事故为重点,及时消除学校内外的安全隐患,实现全年安全工作责任目标和工作指标,努力创造良好的校内外治安秩序和教学环境,确保校园和师生平安,全力争创“平安校园”。 三、主要工作 (一)落实安全工作目标管理,明确安全工作职责 1.召开立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布置安全工作任务;着力提高党组织覆盖面
5、、着力党建整合资源、着力党组织阵地建设。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全面推动央企、国企党建与地方党建的联建共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 2.层层落实安全责任,把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岗位,每一位教职员工。 3.进一步加大“平安校园”建设的宣传力度,激发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建设“平安校园”活动的热情,积极营造人人参与建设“平安校园”的良好氛围,提高“平安校园”创建的参与率、满意率和通过率,推动建设“平安校园”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安全工作的管理要做到领导到位、思想到位、措施到位、责
6、任到位。学校要经常开展安全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整改、消除,坚决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4.落实家长的监护责任。学校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告学生家长书等形式,强化家长是孩子监护人的意识,明确家长在安全问题上的责任,切实履行家长监护人的职责,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事故防范警示。 (二)学习贯彻安全法律法规,依法加强学校安全管理 1.加强学习宣传。新学年,学校要进一步认真学习宣传贯彻《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等安全工作制度。着力提高党组织覆盖面、着力党建整合资源、着力党组织阵地建设。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全
7、面推动央企、国企党建与地方党建的联建共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 2.落实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使安全工作做到规范有序,逐步构建起学校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不断提升安全工作管理水平。要对照检查学校安全管理情况,管理有无疏漏,教育教学后勤等设备设施有无安全问题,做到多观察,勤检查,预防各种事故的发生,让学生放心,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