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天为证,灵修之故

指天为证,灵修之故

ID:22483687

大小:55.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29

指天为证,灵修之故_第1页
指天为证,灵修之故_第2页
指天为证,灵修之故_第3页
指天为证,灵修之故_第4页
指天为证,灵修之故_第5页
资源描述:

《指天为证,灵修之故》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指天为证,灵修之故简介:宋海容(1988.11-),女,山东烟台,重庆师范大学,古代文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学。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重庆401331)  摘要: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作为中国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一生可谓历尽磨难,然后面对众口铄金的局面,屈原从未放弃。爱国忠君的信念始终支撑着屈原,无论在朝身居高位,抑或在野壮志难酬。然而屈原的“忠君”“爱国”情结得以完整地解析、呈现、流传,主要得益于众位大家对屈原生平、作品、思想、政治主张乃至于生活背景的大力研讨。历史作为最公正的裁判,最终裁定了屈原的伟大,使其穿越时空,筑铸永恒

2、!  关键词:忠君,爱国,功利性解读  :G2:A:1006-026X(2012)09-0000-01  屈原经过抗日战争时期以及解放后学者们的诠释,到今天已成为爱国典型,对他的诠释已基本趋于肯定而单一。因而从古至今,尤其是自汉朝以来,有着无数学者对其行径展开了论述评价。当然,除却屈原本身确实有值得世人尊崇与膜拜的因素外,不可否认的是历朝历代的学者对其进行解读时或多或少都会掺杂自已的理解,形成一种功利性解读。  最早将屈原引为同道的是贾谊。贾谊作《吊屈原赋》,把屈原视为与自己遭际相同的失意之士。但贾谊既是最早同情屈原的人,也是最早对屈原提出质疑的人。他对屈原

3、因眷念祖国而沉江自尽大惑不解,“历九州而其君兮,何必怀此都也?凤凰翔于千仞兮,览德辉而下之;见细德之险徵兮,遥曾击而去之”,因而贾谊并没有完整提出屈原作品中的思想核心。较早系统评价屈原的是淮南王刘安:“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馋人间之,可谓穷已。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时事。明道得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刘安的评价着重了两点:一是强调屈原忠君,二是强调屈原的怨诽符合情理。无独有偶,稍后的司马迁亦是极为崇拜屈原。他为屈

4、原作传,不仅照录了刘安的警句,还进一步把《离骚》和孔子删定《春秋》相提并论。他说:“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推想司马迁自身,他对屈原的同情与颂扬,是有因可寻的。西汉著名儒士杨雄做《反离骚》,认为屈原不学许由、老聃高尚其事,却依彭咸遗则,着实没有必要。虽然否定屈原沉江,但杨雄对屈原的评价还是很高的,他认为屈原“如玉如莹,爰变丹青”,是一位智者。  东汉时期对于屈原的讨论更

5、是甚嚣尘上。批判屈原最激烈的是班固,而为屈原辩护最有力的则是王逸,这两种极端构成东汉屈原研究的奇特景观。班固坚持“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的生存策略,批评屈原“露才扬己”“责数君王”,并认为屈原所描写的昆仑、宓妃之类,也多为虚无之语,非法度之言。在他看来,在专制制度下,忠贞之士正道直行反被加害是自古而然的事,被加害者除了忧伤之外别无良方。应该说,班氏对忠贞所陷入的尴尬和死结的认识是非常深刻的。毕竟班固所处的东汉中叶正是封建专制制度已经非常完善的时代,他如此解读屈原也是可以理解的。与其相对的王逸,则是屈原的敬仰者与楚辞的热爱者,在东汉儒学盛行的社会情况

6、下,王逸自然力图将屈原儒化。跟班固强调的明哲保身不同,他强调的则是儒家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一面,并据此针对班固的批评予以回击,认为“人臣之义,以忠正为高,以伏节为贤”。对于屈原作品所运用的艺术手法,王逸认为“依《诗》取兴”“依托《五经》以立义”,并尽量挖掘赋中若干词句以依附于儒家经典,可谓煞费苦心。但因为屈原为人的极端跟专制制度形成以后士人的处世态度反差极大,加上明哲保身作为自全之道在封建社会里有其合理性及普适性,所以王逸的意见很长时间并未得到认同。多数人只是把屈原当成是文人,最早持有该观点的是王充。  把屈原作为文人的观点在魏晋南北朝极为盛行,这与六朝时期

7、门阀制度打压文人的政治制度息息相关。饱学之士,长期受压流于偏激,对文人极为不满。为引人注意,他们批评文人简介:宋海容(1988.11-),女,山东烟台,重庆师范大学,古代文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学。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重庆401331)  摘要: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作为中国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一生可谓历尽磨难,然后面对众口铄金的局面,屈原从未放弃。爱国忠君的信念始终支撑着屈原,无论在朝身居高位,抑或在野壮志难酬。然而屈原的“忠君”“爱国”情结得以完整地解析、呈现、流传,主要得益于众位大家对屈原生平、作品、思想、政治主张乃至于

8、生活背景的大力研讨。历史作为最公正的裁判,最终裁定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