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音响语境下的中外交融

新音响语境下的中外交融

ID:22470109

大小:54.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29

新音响语境下的中外交融_第1页
新音响语境下的中外交融_第2页
新音响语境下的中外交融_第3页
新音响语境下的中外交融_第4页
新音响语境下的中外交融_第5页
资源描述:

《新音响语境下的中外交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新音响语境下的中外交融----音响艺术论文-->引言一、选题及其现实意义近些年来,以中国乐器搭配西洋管弦乐队为形式所进行的音乐创作十分流行。不管是以常规“协奏曲”的形式还是仅仅以中国乐器作为一种或儿种“音色”来使用,中国乐器以其独特的音色、特征化的音乐语言、演奏技法,连同其所包含的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正吸引着越来越多中外作曲家踊跃尝试`。同时,西洋管弦乐队则凭借其与生俱来的集张力性和细腻性于一身的群体音响表现力,占据了当今严肃音乐的最高舞台。正因如此,在当今这个文化多元的时代中,对这一“中西结合”的音乐体裁进行广泛尝试是十分合理的,其中所包含的艺术创作潜力巨大。然而,如何做到真正

2、的“中西结合”,即在保留中国乐器最为独特的音乐语言特征的同时,又融入西方音乐的现代作曲技法,并做到两者交融和谐,互惠互利,却并非易事。这只有在深入了解并掌握中国音乐语言、相关乐器性能、以及有关历史文化信息的前提下,同时又能够熟练应用现代管弦乐创作技法的条件下才能成立。此外,20世纪以来,现代音乐呈现出所谓“音响化”的发展趋势。当西方作曲家、理论家们纷纷使用各种理性(科学)手段和思维(如序列主义、机遇音乐、频谱乐派、电子音乐等)进行“后调性”音乐时代的探索之时,中国传统器乐本身所包含的音响内容,及其音乐形式和表现力从某种程度上恰恰与这些音响化思维对应、相似,乃至体现出深层次的同源

3、性。然而,它们并不现代,相反却是传统的。那么如何在当下这一“新音响”语境下发扬中国传统器乐音乐(中国音乐元素)之精髓,又同时最大限度地兼顾中西听众审美观念,便成为十分有意义的研究议题。本文致力于通过对笔者学位作品《丝?织——琵琶与管弦乐队》的创作思维阐述和分析来例证本文的论题,并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引发学界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研究和讨论。如历年的“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已举办了三届“外国作曲家写中国”作曲比赛,规定外国作曲家必须选择一件或几件中国乐器和管弦乐队来进行创作。先后引起乐界广泛关注,褒e不一。这些作品在形式和音乐语言上推陈出新,体现了高度的“创新性”,但也有评论认为其中大多

4、数的作品未能触及或把握中国乐器及中国音乐语言的真滞,进而提出疑问:“西方人的价值观、音乐观、音乐思维、音响观和艺术趣味等而创作的中国民族乐器作曲,会是什么样的品相?”(参见唐朴林《质疑“外国人写中国”》——载于2007.8.8《音乐周报》)二、研究思路和论证方法本论文分为两章,第一章“中国乐器搭配西洋管弦乐队形式中的音响化探索”以一种宏观的视角探讨这一既传统又现代的音乐体裁其内在的时代性和文化涵义。其中,以本文所分析的作品所使用的琵琶这一中国乐器为例,探讨其演奏技法及音乐语言中的“音响化”内容,并从一种音响的角度来对其进行解读。然后,对这一中西结合形式的美学指向,即所谓“回归”

5、与创新性进行论述,阐释这一体裁在音乐形式和文化意涵上的巨大可塑性。在第二章“琵琶与管弦乐作品《丝?织》的创作思维”中,将着重分析这部作品的结构、琵琶声部与管弦乐的交融与对话形式,并最终“以小见大”,总结出具有普遍性意义的中西语言融合之可能性和相应规律性。第一章的写作方式以文字论证、理论阐述为主,自上而下提出问题从而引出之后的实例论证。第二章则以具体的分析和概念提炼为主,从而印证文章之立意并梳理相关创作思脉。整体论证思路由宏观至微观,从观念到具体实例,以亲身的创作思维过程为线索来阐述相关论点,并站在创的立场上审视、反思当前现代音乐创作的有关理论思路和价值取向。第一章中国乐器搭配西

6、洋管弦乐队形式中的音响化探索20世纪以来的现当代音乐中出现了众多以“音响(声音)”为素材和组织结构力的作品,作曲家对音乐素材的选择和组织已远远走出了传统的“音高霸权”,而变为在微观和宏观层面上更关注“声音”的整体。“20世纪音乐与早期风格的最大区别是它的音响。......音色和织体,这两个音乐要素受到了20世纪作曲家们的极大关注。”2“音色”,顾名思义指声音的色彩,既可以指独奏乐器的声音,也可以指合奏声音的声音色彩。同时还应当包含声音的“形状”,即声音个体在时间维度的发展方式。“织体”主要涉及“一个作品中任何时刻各部分(或各声部)之间的关系”3。而在传统西方音乐理论中,对这两者

7、的关注是相对边缘的。20世纪以来,随着作曲家对乐器演奏技法、乐队声部组合方式的开发,新的音响已经呈现出与传统“调性时期”音乐之间体系上的差异。当然,仅从“音色”和“织体”这两方面去理解西方音乐的所谓“音响”或“音响化”倾向是相对狭隙的。但是,出于本文所涉及的音乐体裁所限,这两者便理应成为本文论述的中心议题。其中关于“音色”,将主要针对以琵琶为代表的中国乐器其本身的独特演奏法、声音特点等因素;而“织体”则针对管弦乐队的语汇以及琵琶与管弦乐队之间的声部交融与对话方式。因此,本文接下去所论述的所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