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447148
大小:223.50 KB
页数:31页
时间:2018-10-29
《五年级上册必背古诗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五年级上册必背古诗词1、《劝学》颜真卿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注释:五更鸡:天快亮时,鸡啼叫。黑发:年少时期,指少年。白首:人老了,指老人。名句: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诗句意思:勤劳的人、勤奋学习的学生在三更半夜时还在工作、学习,三更时灯还亮着,熄灯躺下稍稍歇息不久,五更的鸡就叫了,这些勤劳的人又得起床忙碌开了。年轻时不知道勤奋学习,年老时读书就晚了。赏析:《劝学》是唐朝诗人颜真卿所写的一首古诗。劝勉青少年要珍惜少壮年华,勤奋学习,有所作为,否则,到老一事无成,后悔已晚。使孩
2、子初步理解人生短暂,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诗歌以短短的28个字便揭示了这个深刻的道理,达到了催人奋进的效果。 2、《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 毛泽东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注释:乡关:即故乡、家乡。 桑梓地:喻故乡,此典故出自《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意 思是家乡的桑村与梓树是父母种的。桑:桑树。梓:梓树名句: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诗句意思:孩儿立志好好
3、学习,走出家乡,有出息了再回家乡。死后尸骨何必非要归故里,人生行至何地自有青山随。赏析: 这是一首典型的言志诗。起首两句所表述的诗意,思想鲜明、气势雄伟、铿锵有力。“立志出乡头”的毛泽东,用“学不成名誓不达”的绝唱,表明了他求学的坚决、志向的高远。 后两句将上述诗意向更深的意境进行挖掘,动用先否定、后肯定的手法,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死后尸骨何必非要归故里,人生行至何地自有青山随的诗意。使我们从秀美的诗句中,自然而然地发出寓意深远的感叹,从而受到启迪。 3、《月夜忆舍弟》 杜甫
4、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注释:舍弟:这里指自己的弟弟。 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长:一直,老是。 达:到。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名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
5、明。诗句意思: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在鸣叫。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寄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赏析: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
6、转,一气呵成。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常常感慨万端。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4、《回乡偶书二》 贺知章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注释:惟:只有。名句: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诗句意思: 离开家乡好多年了,这些年发生了好多的事情,很是烦心。只有门前像镜子的湖水,即使春风吹过也没能改变它不变的美丽波纹。赏析:贺知章在天宝三载(744),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
7、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回乡偶书》的“偶”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这一首可看作是另一首的续篇。诗人到家以后,通过与亲朋的交谈得知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在叹息久客伤老之余,又不免发出人事无常的慨叹来。“离别家乡岁月多”,相当于上一首的“少小离家老大回”。 诗人之不厌其烦重复这一句即顺势转出有关人事的议论。“近来人事半消磨”一句,看仅抽象、客观,实则包含了许多深深触动诗人感情的具体内容,“
8、访旧半为鬼”时发出的阵阵惊呼,因亲朋沉沦而引出的种种嗟叹,无不包孕其中。唯其不胜枚举,也就只好笼而统之地一笔带过了。三四句笔墨荡开,诗人的目光从人事变化转到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上。 还需注意的是诗中的“岁月多”、“近来”、“旧时”等表示时间的词语贯穿而下,使全诗笼罩在一种低回沉思、若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