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413989
大小:77.12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10-29
《关于“过密化理论”和规范认识危机的讨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关于“过密化理论”和规范认识危机的讨论关于“过密化理论”的讨论近年来先后在美国和中国的史学界及理论界引起强烈反响。关于“过密化理论”的讨论实际是对一二百年来占统治地位的经典理论思想的反思,其意义实际上超出了讨论中涉及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的具体问题。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政治经济理论的主要流派有西方国家盛行的经典市场经济理论和社会主义国家遵奉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两个流派的共同社会基础是欧洲,尤其英国的历史经验。当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经济历史越来越为人所知时,疑问的发生是不足为怪的。冷战的结束也为两大流
2、派侵害天下的局面打上句点。如果说某个学者对经典理论思想的反思或许具有偶然性,那么这种反思给理论界带来的冲击,却烙上了时代的标记。尽管现在要对这场讨论。在世界格局大变动之际出现理论上的争鸣和突破,这是合乎逻辑的事情。中国史研究领域,作为欧美历史经验圈之外的最富个性和最具完整性和最具完整性的发展中国家的研究领域,应当对此作出贡献。本文只大略地介绍一下关于过密化理论讨论的由来和发展,并把重点放在美国的学术理论界,希望会引起国内同行的兴趣。(―)关于“过密化理论”的提出过密化一词,译自英文Involuti
3、on。在不少词典上,此词迄今尚无确切的解释。过密化理论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领域的提出,始于黄宗智教授1985年出版的《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一书,在1986年的中文版中曾译为“内卷”。而后,在黄宗智教授1990年出版的《1368-1988年间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1992年中文版)一书中,过密化理论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过密化,根据黄宗智教授的定义。是指经济在以单位工作日边际报酬递减为代价的条件下扩展,即所谓的“没有发展的增长”(该书第11-12页)。在他的著作由英文版到中文版的过程
4、中,曾就Involution的译法展开过讨论:“内卷”比较形象地描绘出整个过程的轨迹,但很费解;而“过密化”的译法虽失去了形象描绘。却道出了整个过程的关键点即劳动的超密度投入。正如黄的著作指出的那样,他并非提出“过密化”概念之第一人。在吉尔茨(CliffordGeertz)1936年的著作《农业过密化:印度尼西亚的生态变化过程》(Agriculturallnvolution:TheProcessofEcologicalChangeinlndonesia)中,已明确使用了“过密化”概念,吉尔茨考察了
5、印尼的水稻经济,指出农民在人口压力下不断增加水稻种植过程中的劳动投入,从获得较高的产量。然而,劳动的超密集投入并未带来产出的成比例增长,出现了单位劳动边际报酬的递减,即过密化现象,过密化现象的发现是过密化理论提出的重要前提,但仅是过密化要领并不能构成过密化理论的基础。黄说明了他的理论与吉尔茨的不同之处。吉尔茨的过密化概念只是单纯地提到了边际报酬的递减,而没有黄更强调的“过密型增长”及“过密型商品化”的内容。吉尔茨的过密化也局限于水稻经济而没有扩大到手工业(副业)、旱作农业及经济作物方面(黄1992
6、年中文版第18页)。把过密化放入商品化的大环境,放入综合的社会经济大环境,应该说是黄的重要发现其实,虽然黄说明了他的过密化理论与吉尔茨的异同之处,在他的著作中还是没有直截了当地归纳出过密化理论的各个要点。如果把他的有关论著放到一起,也许我们可以为他的过密化理论理出这么一些头绪:(一)在社会经济的历史过程中,存在着一种与通过生产技术改进,或劳动组织形式变革而带来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不同的生产增长途径,即过密型增长的途径。由于种种原因特别在人口压力之下,生产产出的增长也可以通过劳动力或劳动时间的超量投入来
7、实现。两种生产增长途径的根本不同点在于,过密型增长所伴随的是单位工作日边际报酬的递减。因此,过密型增长可以称作为“没有发展的增长”。(二)过密型增长不仅可以存在于以家庭劳动力为生产基础,以满足家庭消费为生产目的,典型恰雅诺夫模式下的封闭型经济,更可以在商品化,乃至国际市场化及集体化的条件下延续和深化。(三)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譬如在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史上,过密化可以成为社会经济过程的主要倾向,过密型增长可以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导。过密化不会带来社会经济的质的飞跃,也不会带来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8、把这三点完整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构成了黄所倡导的过密化理论。吉尔茨的论述只是部分论证了第一点,而第二点则是黄的贡献。但如果没有第三点,不在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中看主要倾向和主导力量,也会发生以偏概全,使过密化理论失去完整性。过密化理论的提出有个过程,既不是从天下掉下来,也不是从头脑中凭空想出来的。就黄本人来说,也长期受到过经典理论模式的影响。更确切地说,是受到他所称的“规范认识”的局限。即使在他关于华北的著作中,我们仍可看到他力图综合各家学说之长,建立一种平衡的模式。他提到了过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