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用调与创意看苏轼的词史地位——以《浣溪沙》、《水调歌头》、《念奴娇》为例

从用调与创意看苏轼的词史地位——以《浣溪沙》、《水调歌头》、《念奴娇》为例

ID:22400018

大小:79.0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8-10-29

从用调与创意看苏轼的词史地位——以《浣溪沙》、《水调歌头》、《念奴娇》为例  _第1页
从用调与创意看苏轼的词史地位——以《浣溪沙》、《水调歌头》、《念奴娇》为例  _第2页
从用调与创意看苏轼的词史地位——以《浣溪沙》、《水调歌头》、《念奴娇》为例  _第3页
从用调与创意看苏轼的词史地位——以《浣溪沙》、《水调歌头》、《念奴娇》为例  _第4页
从用调与创意看苏轼的词史地位——以《浣溪沙》、《水调歌头》、《念奴娇》为例  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用调与创意看苏轼的词史地位——以《浣溪沙》、《水调歌头》、《念奴娇》为例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从用调与创意看苏轼的词史地位——以《浣溪沙》、《水调歌头》、《念奴娇》为例【内容提要】本文主要选取《浣溪沙》、《水调歌头》、《念奴娇》这三个重要词调,考察苏轼在用调和创意方面所表现出的特色和成就,并借以观照苏轼在词史上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和占据的重要地位。【关键词】苏轼浣溪沙水调歌头念奴娇   苏轼对宋词的革新开拓表现在内容题材、风格特色、形式技巧等各个方面,他对整个词史发展的深远影响也是在传播接受的动态过程中逐步产生与显现的。对苏轼词史地位的认识,我们既可以从宏观的视野去做系统的考察,也可以从微观的层面来做局部的观照。如通过对《浣溪沙》、《水调歌头》、《念奴娇》这三个词调的创作

2、及其影响的考察,我们也依然能够很明晰地看到苏轼在宋代词史上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及其所当占据的重要地位。    一、《浣溪沙》——  唐宋小令“第一调”中“第一人”    《浣溪沙》虽然属于小令,但它却是唐宋词坛上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调。据统计,唐五代共有98首《浣溪沙》传世①,从作品数量来看仅次于《兵要望江南》(720首)和《杨柳枝》(139首)。如果我们把传为唐易静所作多达720首的《兵要望江南》以及类同于七言绝句体的《杨柳枝》视为两个特例的话,那么《浣溪沙》便是唐五代最为流行的一个词调了。两宋更留下了多达848首的《浣溪沙》作品②,在宋代词调排行榜上名列第一。如果将唐五代和两

3、宋的《浣溪沙》词作合起来,则总计为946首,也仍然无可争议地高居唐宋词调作品数量之首位。如此看来,《浣溪沙》不仅是唐宋小令中的“金曲”,而且也堪称是整个唐宋词调之冠冕。  如果说《浣溪沙》是唐宋词调中的“第一调”的话,那么苏轼则堪称是“第一调”中的“第一人”。据笔者统计,在整个唐五代与两宋时期,除了敦煌词、鬼词及无名氏之外,共有188位有姓名可考的词人参与了《浣溪沙》词的创作,其中唐五代词人16位,宋代词人172位,而苏轼则以46首词作高居唐宋词人《浣溪沙》创作数量之榜首。这个统计数字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思考和注意:  首先,苏轼的大力创作反映了他对《浣溪沙》这个唐宋词坛使用频

4、率最高的词调的运用及其繁荣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在唐宋词人中,对一个词调的创作达数十首之多者虽不乏其人,但像苏轼所作《浣溪沙》达46首之多者却并不多见,这个数字不仅在苏轼所使用的78个词调中名列第一位,在苏轼留存的363首词作总数中占据了12.67%的高比例,而且也远远超出了宋代其他《浣溪沙》的著名作者,如晏殊(13首)、欧阳修(9首)、晏几道(21首)、贺铸(31首)、周邦彦(10首)、向子(25首)、张元干(16首)、张孝祥(30首)、赵长卿(21首)、辛弃疾(24首)、韩淲(37首)、吴文英(10首)、刘辰翁(12首)等人,说明苏轼在《浣溪沙》的创作中用力最深,所以作品最多

5、,贡献最大。  其次,苏轼对《浣溪沙》这个词调的选择也代表了唐宋词人比较一致的审美选择和创作倾向。从形体上看,《浣溪沙》由七言六句组成,“很像一首不粘的七律减去第三、第七两句”③。就总体的视觉形象而言,它依然是一个齐言的方阵。然而仔细观赏,我们就会有新的发现和体悟:第一,此调分上下两片,这就打破了七律以七言八句为一整体的凝固结构,使得结构走向开放,形体变得摇曳起来;第二,此调上下两片各由三句组成,这又打破了中国古代诗体尤其是近体诗以四句或八句等偶数句为单位的结构形式,具有一种不平衡的摇荡而又和谐的美感。《浣溪沙》一调在唐宋词的创作中使用频率最高,与它接近于近体诗而又比近体诗更

6、新颖多姿的形体特征是密切相关的④。一方面,熟悉近体诗的唐宋文人更容易掌握《浣溪沙》这个词调的格律特征和形式技巧,写起来会觉得更为得心应手;另一方面,《浣溪沙》又比近体诗更富于变化,更具有新鲜感,也更加有力地激起了唐宋文人的审美热情和创造激情。唐宋词人用得最多的词调是《浣溪沙》,苏轼写得最多的词作也是《浣溪沙》,这两个“最多”相应合,既印证了《浣溪沙》这个词调本身的特殊魅力,也反映了苏轼在词调选择上极其敏锐的审美感悟。  复次,苏轼对《浣溪沙》的大量创作既具有冒险性,也富于创造力。《浣溪沙》的创作并不是苏轼所首倡,早在唐五代时期,《浣溪沙》就非常流行,不仅在民间广为传唱,敦煌藏

7、经洞所保存的20首齐言体和杂言体的《浣溪沙》就是有力的证明,而且也深受广大文人的喜爱⑤,并涌现了一批以《浣溪沙》而擅场的名家名作,如韦庄(5首)、韩偓(2首)、张曙(1首)、薛昭蕴(8首)、张泌(10首)、孙光宪(19首)、李璟(2首)等人即是。到了北宋时期,在苏轼之前的晏殊、欧阳修,与苏轼同时或稍后的晏几道、王安石、黄庭坚、秦观、贺铸等人,在《浣溪沙》的创作上也各有特长,尤其是晏殊的“一曲新词酒一杯”、欧阳修的“堤上游人逐画船”、秦观的“漠漠轻寒上小楼”等篇,更是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那么,在这样一种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