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创作管窥南朝文人的兼济情怀和忧患意识

从文学创作管窥南朝文人的兼济情怀和忧患意识

ID:22398903

大小:53.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29

从文学创作管窥南朝文人的兼济情怀和忧患意识_第1页
从文学创作管窥南朝文人的兼济情怀和忧患意识_第2页
从文学创作管窥南朝文人的兼济情怀和忧患意识_第3页
从文学创作管窥南朝文人的兼济情怀和忧患意识_第4页
从文学创作管窥南朝文人的兼济情怀和忧患意识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文学创作管窥南朝文人的兼济情怀和忧患意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从文学创作管窥南朝文人的兼济情怀和忧患意识论文关键词:文学创作南朝文人兼济情怀忧患意识  论文摘要:南朝文学虽从整体来看主观情感和审美特质获得普遍突显,但传统儒学思想和伦理意识也必然影响到文学创作。在南朝文学作品中,我们时常可感受到文人们心中那强烈兼济之志和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忧患。他们无法掌控政权的快速更迭,与忠君相比,他们更倾向于用誓死报国的热情和对民生苦难的忧患来体现对祖国和民族的热爱。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学自觉意识产生和彰显时期,文学的本体性和审美性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扬,对文学本身的关注成为文学发展的主流现象。但文学的存在与发展是极其复杂的,不能孤立地存在于社会之外,与经济

2、、政治、文化等存在着错综复杂的联系。南朝文学虽从整体来看主观情感和审美特质获得普遍突显,但传统儒学思想和伦理意识也必然影响到文学创作。本文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梳理,具体考察兼济情怀和优患意识在南朝文学中的彰显。  1南朝文人兼济情怀的袒露南朝文人的兼济情怀大多表现在他们以边塞为题材的诗歌作品中。南朝边塞题材的作品多在文人拟乐府诗中以《效古)拟古》、(古意》这样的面目出现,也有部分诗人是在酬唱赠答中即事名篇,如萧子云《赠吴均诗》、裴子野《答张贞成皋诗》等。据当代学者统计,南朝宋、齐、梁、陈四代创作过边塞诗的诗人共计64人,创作总数达162首,其中以梁陈两代为多①。可见,在南朝,尤其是梁陈两

3、代,边塞诗的创作己蔚为风气。当然,无论从作家人数、作品数量还是质量上看,南朝边塞诗均无法和唐朝相比,但南朝部分诗人大胆的尝试,已经使南朝边塞诗成为唐代边塞诗兴盛的前奏。南朝边塞诗多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事,表达征人思乡离别之苦,寄寓誓死报国、收复中原之志。备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南朝文人,其最高理想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孟子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南朝对北朝的战争胜少而败多,偏安一隅的江南领地日益锐减,国都建康岌岌可危。因此,南朝不少文人强烈地期望着驱逐人主中原的异族,收复已经失去的半壁河山②。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兼济之志充分体现在边塞诗中,尤以鲍照和

4、吴均为代表。鲍照和吴均都属于“才秀人微”之人,他们自负才学、汲汲功业,然而出身的寒微使他们在那“士庶天隔”社会里颇受歧视,备受打击。出色的文学才能又使他们常借边塞诗一隅来表达“兼济”报国之志。如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拟行路难十八首》(其六)、《拟古诗八首》(其三)、《代东武行》;吴均《人关》、《胡无人行》、《边城将诗四首》、《古意诗二首》等。我们不妨以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和吴均《人关》为例管窥他们的报国热情:羽徽起边亭,烽火入咸阳。征骑屯广武,分兵救朔方。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萧鼓流汉思,放甲被胡霜。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马毛

5、缩如婿,角弓不可张。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疡。—宋·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①羽檄起边庭,烽火乱如萤。是时张博望,夜赴交河城。马头要落日,剑尾掣流星。君恩未得报何论身命倾!—梁·吴均《入关》鲍照并无边塞生活经验,只在军队当过文官,《代出自蓟北门行》一诗可能是他以宋魏在元嘉二十七年爆发的战争为背景,参考前代边塞诗的描写,再通过自己的想象写成的。他在诗中强调,只有在时局危难之时才可看出臣子的气节,只有在世事混乱之中才能识别忠良;投躯献身报效君主,即使战死,身为国疡也心甘情愿!可见他对祖国的热爱,收复中原的决心。鲍照一生怀才不遇,此诗寄寓了他的慷慨不平。吴均曾跟随萧宏的

6、军队到过北伐前线,是一位有过边塞军事生活体验的诗人。《人关》开始极力渲染战事的紧急,民族的危亡,最后一句直抒胸臆,君恩未得报,何论身命倾!和鲍照一样,我们从吴均的诗中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他誓死报国的热情。南朝通过边塞诗作表达兼济情怀的文人还有很多。如孔稚硅“左碎呼韩阵,右破休屠兵。横行绝漠表,饮马瀚海清”(《白马篇》)、江淹“绮帷生X罗,宝刀积尘埃。思君出汉北,鞍马登楚台”(《步桐台》)、虞羲“拥旎为汉将,汗马出长城”(《咏霍将军北伐诗》)、裴子野“吾生悠逸翩,抚剑起祖征”(《答张贞成奉诗》)、刘孝威“顿取楼兰颈,就解邪支裘”(《陇头水》)、庚肩吾“誓师屠六郡,登城望九峻”(《登城北望诗

7、》)、戴篙“丈夫意气本自然,来时辞第已闻天。但令此身与命在,不持烽火照甘泉”(《度关山》)等等。从以上作品中,我们可以捕捉到以下三点信息:第一,他们多用乐府古题,借两汉抗击匈奴这一事典来寄寓自己的报国之志。他们希望能像两汉英雄一样长驱直入开疆拓边、建功立业;第二,他们在酬唱赠答中也会以边塞题材的诗歌向他人表白自己的报国意愿;第三,他们游览山水,登高北望时,偶尔也会想到祖国的半壁河山,心中的兼济情怀也不由喷涌而发。此外,南朝文人的兼济情怀还可以在他们“志不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