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新的教材观

走向新的教材观

ID:22394915

大小:5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9

走向新的教材观_第1页
走向新的教材观_第2页
走向新的教材观_第3页
走向新的教材观_第4页
走向新的教材观_第5页
资源描述:

《走向新的教材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走向新的教材观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任务和要求进行教材改革,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我国现有的学校教材体系面临着各种问题和挑战,如何使教材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如何使教材更加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这首先需要教材编写人员和广大教师建立新的教材观。一、教材改革的知识观:走向主客观的统一。中小学课程和教材,从某种程度上说仍然承载着儿童大部分的精神发展,无论是能力还是观念态度,都深深地印刻在对真知的探索和追求上。“知识就是力量”,英国哲学家培根的教诲对我们仍然是一种警示和鞭策。今天的课程改革,关注能力的提升、人生价值的确定,乃至个性的良好发展

2、,但这一切并不能使我们忽视对知识目标的认知和追求。任何课程改革,如果失去其知识的追求,可能最终将失去自身的价值。对知识的观念变化的理解,是理解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20世纪有影响的科学家和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在1958年发表的全面体现其哲学思想的著作《个人知识》中,对传统的主客观分离的知识观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他把知识看成是一种求知的寄托,将知识所具有的内在的美视为知识的理性内核,还原了知识所具有的热情的、个人的和人性的成分。同时,他认为知识具有默会的成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言传的,因而他认为知识也是具有个人性的。正如学会骑自行车的人不知道自己是如何最终使自

3、己骑在车上不致摔倒,这种技能也是知识的一种,而它的不可言传性却是不言而喻的。知识不是主观的,是客观性与个人性的结合。波兰尼这种关于知识的看法对课程和教材的知识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主客观全面的立场上来重新定位知识的价值变得非常必要。新一轮教材改革,不仅需要关注那些被称之为“共同知识”的客观的、逻辑的、共同的知识,这些知识以间接经验为主,具有明显的可传递性,是我们以往构建教材内容的知识主体。而今我们更需要关注那些被称之为“个人知识”的主观的、情境的、默会的知识,这些知识以直接经验为主,主要靠个人的体验和领悟获得,具有明显的不可传递性,常常因遭到忽视而无缘于中小

4、学教材,所以更值得倍加关注。这种个人知识进入中小学课程领域,将直接引起我们学习观的转变,关注学生从直接经验中进行学习,关注学生建立主动的、探究的、体验的、建构的学习方式。按照新的知识观,教材内容的选择就要坚持双重,一是文化传统,一是生活实践。坚持文化传统,以文字、符号、表象等反映我国和世界优秀的文明精华,使学生获得人类共同的知识,这在任何一个国家的教材体系中都能找到明显的印证。以先进的学科观念审视教材的知识体系,重视结构化知识的意义和功能,对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加以清晰地展示,建立科学知识的基本结构和网络,促进知识的灵活运用、触类旁通,这些都是教材设计要坚持的

5、方向。坚持关注生活实践,则意味着教材要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实践,提供机会让学生去动手、去操作、去体验等,从而使学生获得其中存有的属于个人的默会知识。二、教材改革的学生观:改善学习的教材设计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关注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表现的积极性、自觉性、能动性、创造性和自立、自主、强烈的“我要学”等主体意识,最终将导致走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材设计。教材设计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走出那种单纯以学科规律为导引的传统的教材设计,注重学生个性的养成、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对教材设计者和教师而言,学

6、生不再是教材的被动的受体,而是对教材进行能动的实践创造的主体;教材不再是只追求对教育经验的完美的预设,而要为学生留有发展的余地,使教材编制过程本身延伸到课堂和学生的学习之中。以往教材的设计,对学生因素考虑欠缺是显而易见的。一些学科的教材受到难度和深度等限制,仅仅是教师“教”的材料,离开教师的帮助,学生对教材的学习和理解常常产生不可逾越的困难。作为学生学习活动主要媒介,教材要成为“学材”,需要去掉生硬和冷冰冰的面孔,增加对学生的亲和力。教材要提供丰富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兴趣出发并体现这种已有经验和兴趣,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思考和研究的

7、过程;要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学科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要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在学习活动的设计上提倡主动的、建构的、体验的、发现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创造天性,重视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创造性和个性化,是教材设计以人为本的基本准则。过去,教材编制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精选那些确定的无疑的知识或理论,教材对学生来说,成了一个权威知识发布的载体。这种只吸收确定知识的教材编制原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启发学生质疑、求异的心理取向,而这种敢于质疑、求异的心理

8、取向,正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内核。冲破这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