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师范大学论文封面

浙江师范大学论文封面

ID:2236803

大小:291.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7-11-15

浙江师范大学论文封面_第1页
浙江师范大学论文封面_第2页
浙江师范大学论文封面_第3页
浙江师范大学论文封面_第4页
浙江师范大学论文封面_第5页
资源描述:

《浙江师范大学论文封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信息检索与分析利用题目:电磁污染的危害与防护研究进展学院:专业:学生姓名:学号:完成时间:年月日电磁污染的危害与防护研究进展摘要:电磁污染是指天然和人为的各种电磁波的干扰及有害的电磁辐射。由于广播、电视、微波技术的发展,射频设备功率成倍增加,地面上的电磁辐射大幅度增加,已达到直接威胁人体健康的程度。。通过对电磁污染对人体的危害及作用机理、电磁辐射标准与防护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和综述,了解电磁污染对人体的危害及作用机理,为开展电磁辐射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及采取防护措施和今后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关键词:电磁辐射;电磁污染;危害;防护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无

2、线电通讯、导航、雷达、微波中继站、电子计算机、高频淬火、焊接、微波加热与干燥、短波与微波治疗、高压输电、变电站等设备和工艺的广泛应用,人们在享受现代科学技术带来的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也面临着电磁污染带来健康方面的危害。本文就电磁污染对人体的危害及作用机理、电磁辐射标准与防护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和综述。一、电磁污染定义电磁污染是指超过人体承受或仪器设备容许的电磁辐射,它是以电磁场力为特性,并和电磁波的性质、功率、密度及频率等因素密切相关。电磁辐射超过一定的强度,即超过安全卫生标准限值后对人体产生负面效应,出现头痛、失眠等才会升格为电磁污染[1]。二、电磁辐射对人体危害

3、的作用机理目前,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危害已成客观事实,其危害作用机理通常分为至热效应、非至热效应、刺激作用及累积效应四种表现。1.电磁辐射的至热效应是指人体在高强度的电磁波照射下,吸收辐射能量,在体内转化为热量,产生生物反应。人体内有极性分子,也有非极性分子。极性分子在电场作用下,正、负电荷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而极化,在交变极化和取向的过程中都会由于碰撞和磨擦而产生热量。在电气变频率高时,产生的热量来不及散失,导致机体温度上升,从而影响到体内器官的正常工作[2]。2.电磁辐射的非至热效应是指人体受到长时间强度不大的电磁辐射时,虽然人体的温度没有明显升高,但会引起人体的细胞膜共振,

4、出现膜电位改变,使细胞活动能力受限。因此,非至热效应也被列为“谐振”效应[2]。3.电磁辐射的累积效应热效应和非热效应作用于人体后,对人体的伤害尚未来得及自我修复之前,再次受到电磁波辐射,其伤害程度就会发生累积,久而久之成为长期性病态,危及生命,对于长期接触电磁波辐射的群体,即使功率很少,频率很低,也可能会诱发预想不到的病变[2]。4.电磁辐射的刺激作用电磁波的刺激作用有感电效果。外部电流刺激神经细胞产生触电感觉,刺激肌肉产生肌肉收缩或肌肉不随意运动,刺激心肌使心室变软,心脏停止搏动,而刺激呼吸肌则停止呼吸。微波辐射还可引起先天性缺陷和流产、阳痿、性欲减退等病症,这些都是

5、电磁辐射的刺激作用导致的危害后果[2]。三、电磁污染对人体的危害1.电磁辐射对心理和行为健康的危害电磁辐射可以对健康和患病人群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大量资料证明,电磁能使人出现头昏脑胀,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等症状。Sher[3]认为,电磁场对睡眠的影响是对患者心理、行为和识别能力影响的反映,进而推断暴露于人工电磁辐射中的人员,其睡眠异常也许是其后精神紊乱的开始。2.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超短波,微波除了引起比较严重的神经衰弱症状外,最突出的是造成植物神经机能紊乱,主要反应在心血管系统,其中以副交感紧张反应为多,如心动过缓,血压下降或心动过速等。但至今,关于电磁辐射对心血管系统

6、的影响研究仍未取得较为一致的结论,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4]。3.对眼的危害高强度电磁辐射可使人眼晶状体蛋白质凝固,轻者混浊,严重者可造成白内障,还能伤害角膜、虹膜和前房,导致视力减退乃至完全丧失,人眼在短时间内经微波辐射后,出现视疲劳、眼不适、眼干等现象,视力明显下降,夜晚更为突出。电子通讯设备微波作业人员眼晶状体混浊与工龄有关,工龄越长混浊程度越重[5]。4.对生殖系统的危害电磁辐射对生殖系统的危害及其引起的生殖障碍也日益被各国学者所关注。在微波辐射作用下,即睾丸的温度增高10℃~20℃,皮肤虽然没有灼痛感,但男性生殖机能可能已经受到微波辐射的损害[6]。王水明等[7

7、]报道女性暴露于视频显示终端可引起子代先天畸形,产期死亡,胎儿宫内发育迟缓,流产早产等,还大大增加了不孕的危险性。怀孕早期经常使用微波炉和移动电话可能显著增加孕妇发生异常妊娠结局的相对危险性[8]。移动电话的电磁辐射可以降低睾丸乳酸脱氢酶同工酶活性,可能存在生殖毒性[9]。Li等[10]调查发现,妊娠期流产危险性随磁场强度增大而增加,域值为16mG,当磁场强度≥16mG地,流产危险性增加2.9倍,早期流产的危险性增加5.7倍,而有流产或生育力低下的孕妇流产则增加4.0倍。Preston等[11]发现母亲在妊娠期使用电热毯,可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