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言 铜石金矿田位于沂沭断裂带西侧的鲁西隆

1.前言 铜石金矿田位于沂沭断裂带西侧的鲁西隆

ID:22368014

大小:62.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0-28

1.前言 铜石金矿田位于沂沭断裂带西侧的鲁西隆_第1页
1.前言 铜石金矿田位于沂沭断裂带西侧的鲁西隆_第2页
1.前言 铜石金矿田位于沂沭断裂带西侧的鲁西隆_第3页
1.前言 铜石金矿田位于沂沭断裂带西侧的鲁西隆_第4页
1.前言 铜石金矿田位于沂沭断裂带西侧的鲁西隆_第5页
资源描述:

《1.前言 铜石金矿田位于沂沭断裂带西侧的鲁西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1.前言铜石金矿田位于沂沭断裂带西侧的鲁西隆  1.前言    铜石金矿田位于沂沭断裂带西侧的鲁西隆起区。结晶基底由新太古界泰山岩群变质地层及太古代—早元古代侵入体组成。区内盖层发育较全,古生代寒武系和奥陶系大面积分布,在断陷盆地边部,分布有石炭系及二叠系等。区内断裂构造发育,岩浆岩分布较广。    2.成矿地质背景    2.1地层  区内地层由老到新主要有新太古代沉积变质地层、古生代海相碳酸盐岩—碎屑岩沉积地层,以及中生代—新生代陆源碎屑岩—火山碎屑岩沉积建造,其中,以古生代寒武系、奥陶系地层分布最广。  新太古代沉积变质地层主要为泰山群山草峪组(Ar3s)等

2、;古生界是该区现存最早的沉积盖层,为一套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与下伏新太古代沉积变质基底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主要有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等,尤以寒武系地层分布最广,多呈单斜或近水平岩层产出,自南东向北西,底部层位有逐渐变高的趋势,按其岩性可划分为朱砂洞组、馒头组、张夏组、崮山组、炒米店组及三山子组;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分布于该区的东北部,出露有淄博群、二青山群、官庄群等。  寒武系朱砂洞组为本区磨坊沟式金矿体的有利赋矿层位,在铜石杂岩体的西、南边部有广泛分布,在东南部呈隐伏状态,厚度100~115m。其岩性主要为中厚层—厚层灰质白云岩、细晶白云岩、含燧

3、石结核白云质灰岩、泥质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和薄层条带状灰岩等。该组分两个岩性段,下部丁家庄段以白云岩为主,上部上灰岩段以灰岩为主。岩层产状平缓,N或NE倾,倾角一般在5°~20°之间。该组不整合于太古代变质基底之上,其下段(丁家庄段)是金矿体的主要赋存层位。矿化层一般厚3~10m,其顶底板附近常有与地层产状一致的中生代二长斑岩岩床分布。(Lw.nsEAc.编辑整理)    2.2构造    区内构造以断裂为主,主要有NW向、NNW向、NE向和近EW向四组。其中以NW向断裂最为发育,而且规模较大,是构成区内构造格架的主体,多为高角度正断层,该组断裂造成

4、了寒武系、奥陶系沉积盖层的重复出现,南断北超是该组断裂的主要特征。  NNW向燕甘断裂是区内规模最大的断裂构造,控制着区内地层和中生代岩浆岩的分布,该断裂具有多期次活动的特点,早期以张性为主,控制着二长闪长玢岩侵位,中期以张扭性为主,并伴随着二长斑岩侵位,晚期以右行压扭性为主,在其两侧的次级断裂中局部产生隐爆角砾岩和金矿化,目前区内所发现的金矿(床)体,多数与小型次级断裂有关,并受其控制[1]。    2.3岩浆岩  区内岩浆岩主要有新太古代、元古代侵入岩和中生代侵入岩三大系列。新太古代-元古代侵入岩主要分布于凸起区,大致呈北西向展布。其中新太古代岩石主要由一套T

5、TG系列岩石组成,元古代为二长花岗岩系列,二者构成区内主要的结晶基底[2]。中生代侵入岩大都处于凸起的边缘及断裂构造的交汇部位。构造活动导致了岩浆的侵入,其形态呈多岩株、岩床、岩脉状等,集中分布于平邑县铜石地区。中生代岩浆活动,是区内内生金及多金属矿形成的主要控矿因素之一,目前已发现的矿床(点)多集中分布于燕甘断裂两侧的中生代侵入体边部及周围的古生界地层中,表明金及多金属矿产的形成与中生代岩浆活动密切相关。    2.4地球物理特征  2.4.1磁异常特征  铜石地区各类岩石的磁性变化较大。沉积岩一般无磁性或具微弱磁性,因此,在沉积岩区多形成平稳的低负磁场。早前寒

6、武纪TTG岩类、钾质花岗岩类的磁性较弱,多形成低负平稳的正磁场。变闪长岩类杂岩体以及中生代花岗质、闪长质、镁铁质侵人岩的磁性较强,磁化率高,因此,这些岩石分布区多形成局部磁异常。(作文网zw.ΝsΕAc.编辑整理)  泰山岩群的磁性变化很大,雁翎关组属中等磁性,山草峪组磁性较弱,柳杭组的磁性界于雁翎关组和山草峪组之间。各类岩石磁性参数详见。  2.4.2重力场特征  铜石地区不同时代地层岩石密度差别较大,总的特征是从老到新岩石密度由大逐渐减小[3]。太古宙泰山岩群密度最大,其平均值为2.81g/cm3;早古生代平均密度为2.71g/cm3;晚古生代平均密度值均为2

7、.61g/cm3;中生代平均密度为2.52g/cm3;古近系平均密度值为2.35g/cm3;第四系密度最低,平均值1.71g/m3。  铜石地区区域重力场特征与基底岩石出露范围、中新生代盆地展布、构造形迹及深部壳幔形态有关。其基本特征与区域磁场特征相一致。总体上显示大规模的重力低异常带,在泰山岩群和元古代—中生代的侵人岩体分布区均呈现重力低背景上的局部重力高异常,而在中新生代断陷盆地中,由于巨厚的低密度沉积盖层的影响,在区域性重力低的背景上,明显反映与盆地范围相当的局部重力低异常特征。    2.5球化学特征  2.5.1同位素地球化学  基底太古宙绿岩带区铅同位

8、素组成变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