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361667
大小:53.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8
《《〈孟子〉理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孟子〉理读》
2、第1内容显示中 《〈孟子〉理读》自序孙景坛尽管中国人已读了两千多年的《孟子》,但关于《孟子》研究的一些基本问题,仍亟需正本清源。一关于孟子的师学,孟子曾自述说:“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1)据此,孟子应与孔子一样,没有受过正规学校教育,是个自学成才者。可是,学术界自古就有“孟子师学孔子的孙子孔伋”等说法。如司马迁的《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孟轲……受业子思之门人。”后来,从刘向《列女传》的“孟母三迁”,到司马光《资治通鉴》的“孟轲向子思(孔伋)问‘牧民之道’”,都对此大肆附会。现在,理论界即从此说。笔者认为,在这个问题上,应以孟子本人的自述为准。如不这样
3、做,对学术研究的危害性很大。第一,会搞乱实事求是的学风。在学术研究上,实事求是首先要尊重原始史料,要尊重有据可查的史料。孟子自述他师学问题,既是原始的又是有据可查的史料;而司马迁等人的记载,则属传说,且晚出。第二,会搞乱学术师承与师学的关系。学术师承与师学虽然关系密切,但学术师承不等于一定要当某一学说的学者的弟子,自学可以成才;师学亦然,某人虽拜了某一学者为师,不等于学术上一定会承袭其学说。孟子自称“仲尼之徒”,讲的应是师承,不是师学。第三,会搞乱学术师承的研究。在学术研究上,要考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思想家之间是否有学术师承关系,一定要对二者的思想进行比对,至少要进行思想核心的比对,相同
4、者予以肯定,不同者予以否定。可是,现在学术界有种做法,就是在考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思想家之间是否有学术师承关系时,不进行思想比对,而专以师学关系为准,似乎只要能找出师学关系,就能证明他们属于同一学派,这是不对的。二关于孟子的学术师承,理论界普遍的看法是师承孔子,这点无可怀疑。但在如何具体看待孟子思想的问题上,理论界的分歧仍很大。理论界的弱势学者,即非主流思潮的支持者,包括笔者,认为: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政”,仁政是对孔子“仁”的政治思想的概括与升华。但强势学者认为,孟子思想最本质的东西是“义”。有人还把“仁”连上去,认为是“仁义”,以弥合与孔子思想的裂痕。如二程说:“孟子有功于圣门不可胜
5、言”,“仲尼只说一个‘仁’字,孟子开口便说‘仁义’。”(2)笔者认为,后种说法欠妥。孟子思想核心到底是什么,我想,读者自己一看便知。三《孟子》一书如何读,很有讲究。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理学认为,《孟子》不只是理学经典之一,甚至其地位超过了《论语》,如上文所引的二程的话即如此。但读《孟子》不能读原文,必须读注,一切都以注为准。对此,凡是上过私塾的人都清楚。可是,有人偏不遵守这一规则,不去读注,而读原文,于是就出现了问题。如明太祖朱元璋在读到《孟子》的“民贵君轻”、“臣可易君”等思想时,骂道:“孟子这老儿,若活到今日,朕非严办不可!”下令将孟子的牌位从孔庙中移出,后又删《孟子》语录85条,
6、余为《孟子节文》,科举以《节文》为主。由此可见,被理论界推崇的《四书集注》中的朱注《孟子》,注与原文及二者的宗旨是相悖的。你若读朱注,就会跌入理学陷阱;只有直解原文,才能获得孟子思想的真谛。注:(1)《孟子·离娄下》(2)邱汉生:《四书集注简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第1版,第6页。2004年12月于南京《〈孟子〉理读》孙景坛1、卷一梁惠王上1.1《〈孟子〉理读·梁惠王上》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弒其
7、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1.2《〈孟子〉理读·梁惠王上》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於牣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