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361035
大小:58.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0-28
《“以校为本整体推进”的教师培训新模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以校为本整体推进”的教师培训新模式 “以校为本整体推进”的教师培训新模式 文/王道福王钟 摘要: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培训一直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从培训机构、培训层次到培训形式,都已形成完整体系。但是,当回首新课程走过的历程,审视中西部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总是感到面貌依旧。培训结果为何不尽如人意?“洋思”“杜郎口”经验启示,课程改革必须以校为本,整体推进。 关键词:国培计划;模式;创新 “国培计划”即“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是教育部为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全面
2、提高教师队伍素质而实施的中小学教师的培训计划。从《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教师[2010]4号)(以下简称《通知》)精神可以看出,“国培计划”的根本宗旨是“示范引领、‘雪中送炭’、促进改革”。如何发挥“国培计划”的示范引领作用,有效推动中西部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成为我们实施“国培计划”必须直面的问题。当我们回首新课程走过的历程,评价中西部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取得的成就,不时为其面貌依旧而感慨万千。教师培训投入了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其结果为何不尽如人意?“洋思”“
3、杜郎口”的改革成功经验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学校的教育改革必须以校为本、整体推进。鉴于此,笔者从创新培训模式的视角,探究以校为本、整体推进的“国培计划”新模式。 一、以校为本整体推进的内涵 校本培训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英、美等国,是一种以学校为中心的教师在职培训模式。校本培训以促进学校发展为目的,针对学校师资队伍现状和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立足本职、本岗、本校,提高教师队伍的师德修养、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和教学技能。以校为本是把学校看着课程改革的基本单位,着力发挥学
4、校在课程改革中的整体合力,整体推进学校的课程改革。以校为本整体推进的教师培训新模式,就是基于这样的观念,倡导在“国培计划”教师培训中选择一批“种子学校”,统筹策划“校长—管理者—教师”三类培训,使学校教育改革获得思想、行为及风格的统一,形成改革的一致合力,整体推动学校的教育改革与发展。 以校为本与校本培训的主要区别在于:(1)目的不同,以校为本旨在指导和促进学校整体改革;校本培训旨在适应学校发展需要。(2)层次不同,以校为本是教育专家根据国家意志指导和促进学校教育改革;校本培训是学校管理者根
5、据校长意志指导和促进学校发展。(3)保障机制不同,以校为本是“国培计划”提供人力财力保障,具有高水平的专家团队和课程资源;校本培训是学校办公经费提供保障,培训资源受限。(4)效果不同,以校为本的“国培计划”采用主题式培训能够实现“学、术、行、思”的内在统一;而校本培训资源受限,更多地停留在实践和技能层面,观念层面的目标难以实现。(5)着眼点不同,校本培训的着眼点是学科教师;以校为本的着眼点是学校。 二、以校为本整体推进的必要性 新课程改革十年来,国家对教师培训高度重视。从层次上看,国家
6、级培训、市级培训、区(县)级培训、校本培训结构完善;从内容上看,新课程理念、学习方式转变、课堂教学实效性等面面俱到;从形式上看,脱产研修、影子研修、校本培训、专家现场指导、结对子互助、网络培训多渠道结合;从机构上看,高师院校、科研院所、进修学校、教研机构全员参与。但是,一个客观的现实摆在我们面前,中西部农村新课程改革举步维艰,传统教学方式依然占主导地位。究其原因:(1)我国基础教育长期以来还受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教育思想的束缚,强调“双基”,忽视“学力”培养。(本文出自范.文.先.生.网.fwsIr
7、.)(2)中西部农村教师还未能理解新课程以学生的“基础学力”为前提设计学科知识或学习领域的基本理念。(3)对新课程改变以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对全面发展,促进知识学习与精神建构和谐统一的课改目标领会不深,从而导致墨守成规,故步自封,长此以往,“教师效能感”逐渐降低,由此回避课改,反感培训,即使参加培训获得一些新认识,也往往被自己的惰性和从众心理抹杀。 教师个体的课程改革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这个外部环境包括强硬的行政手段和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机制。只有那些课改理念明确,并以行政手段强势推行的学校,课
8、改成效才会显著。自2010年“国培计划”实施以来,教师培训主要是以学科为单位组织实施。这些来自农村学校的教师返校后能够对课程改革发挥多大的作用,还需要时日才能得到结果。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没有学校的整体推动,没有课改的校园氛围,个体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只有推进学校的整体改革,“种子”才有肥沃的土壤。 三、以校为本整体推进的可行性 开展以校为本整体推进的“国培计划”模式研究,一方面出于对以往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师培训的反思;另一方面来自于“洋思”“杜狼口”等一批取得课改成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