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之谓性”与“天命之谓性”——程明道“性”论研

“生之谓性”与“天命之谓性”——程明道“性”论研

ID:22360107

大小:73.50 KB

页数:22页

时间:2018-10-28

“生之谓性”与“天命之谓性”——程明道“性”论研_第1页
“生之谓性”与“天命之谓性”——程明道“性”论研_第2页
“生之谓性”与“天命之谓性”——程明道“性”论研_第3页
“生之谓性”与“天命之谓性”——程明道“性”论研_第4页
“生之谓性”与“天命之谓性”——程明道“性”论研_第5页
资源描述:

《“生之谓性”与“天命之谓性”——程明道“性”论研》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生之谓性”与“天命之谓性”——程明道“性”论研在北宋诸儒当中,程颢(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论性的学说极富有特色,并对后世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明道之性论不仅深深地影响了朱子,而且本身就是湖湘学统的源头所在,形成宋明道学中颇具特色的一大传统。进一步而言,后世持心性一元论者或性气一元论者,无不从明道的性论中获取思想资料,则明道的性学思想对于整个宋明道学来说,其意义可谓大矣。本文旨在通过对程明道一条具有代表性的论性语录作为诠释的对象展开讨论,以此来展现明道论性的模式与特色。一、生之谓性:古义与新诠《二程遗书》卷一中记载了明道论性说中最有代表性

2、的一段文字:“生之谓性”,性即气,气即性,生之谓也。人生气禀,理有善恶,然不是性中元有此两物相对而生也。有自幼而善,有自幼而恶,是气禀有然也。善固性也,然恶亦不可不谓之性也。盖“生之谓性”、“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说,才说性时,便已不是性也。凡人说性,只是说“继之者善”也,孟子言人性善是也。夫所谓“继之者善”也者,犹水流而就下也。皆水也,有流而至海,终无所污,此何烦人力之为也?有流而未远,固已渐浊。有出而甚远,方有所浊。有浊之多者,有浊之少者。清浊虽不同,然不可以浊者不为水也。如此,则人不可以不加澄治之功。故用力敏勇则疾清,用力缓怠则迟清,及其

3、清也,则却只是元初水也。亦不是将清来换却浊,亦不是取出浊来置在一隅也。水之清,则性善之谓也。故不是善与恶在性中为两物相对,各自出来。此理,天命也。顺而循之,则道也。顺此而修之,各得其它,则教也。自天命以至于教,我无加损焉,此舜有天下而不与焉者也。(二先生语一)[1]这一段话素来称难解,如朱子就多次说其“难看”、“难说”,[2]近人也有批评其语义暧昧、不甚明了者。[3]宋明以来,对这段话的理解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问题之一,不断地有人为之聚讼不已。“生之谓性”乃告子的说法。这一表述,其实是中国思想的一个固有传统。根据傅孟真先生的考察,“性”字原于

4、“生”字。[4]以生言性之观念出现甚早,一直可以溯到《诗经》的时代,[5]其后亦源远流长,如战国时有告子、荀子,两汉时有董仲舒、王充等。秦汉以来,凡以生之言性者,一般认为此性乃自然的、实然的性状,或指生物之本能、生理之欲望等自然生命之属性,如告子说“食色,性也”;(《孟子·告子上》)或者指人与生俱来的气禀、才质,这是汉儒的说法,如董仲舒说:“性之名非生与?如其生之自然之资谓之性,性者质也。”(《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明道在此借用告子之说,但这是否意味着他同意告子的观点呢?从字面上看,明道说“性即气,气即性,生之谓也”,即是从气禀处论人性,似

5、乎与告子无异。[6]若作如此解,则明道的人性观不但与孟子性善论相违,且与《中庸》“天命之谓性”的说法不伦。若诚如此,明道的性论实难免与正统儒家的观念大异其趣,这样,明道在儒家道统中显赫的地位也就不能不令人怀疑了。然而,明道又确确实实提出了“生之谓性”的说法,甚至认为告子之说也有一定的道理,如他说“告子云‘生之谓性’则可。”(《遗书》卷二上)[7]这又应作如何解释呢?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必须首先考察一下明道所说的“生”是什么意思,明道说:“天地之德曰生”,“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生之谓性”,(原注:告子此言是,而谓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

6、之性,则非也)。万物之生意最可观,此元者善之长也,斯所谓仁也。人与天地一物也,而人特自小之,何耶?(《遗书》卷十一,明道先生语一)从这里我们很明显地可以看出来,明道所谓的“生”,正是《易传》中所说的天道生生之“生”。在明道看来,天只是以生为道,而此生生之天道“命于人,是谓之性”。(《遗书》卷一,二先生语一)因此,明道以生言性,不但不违于《中庸》之义,而实际上正是将“生之谓性”建立在“天命之谓性”的基础之上,或者也可以说,是以“生之谓性”来理解“天命之谓性”,如他说:“民受天地之中以生,天命之谓性也”。(《遗书》卷十二,明道先生语二)其实,既

7、然天道只是生生,那么“天命之谓性”也就可以解读成“生之谓性”了,“生之谓性”只不过是“天命之谓性”的具体流行而已,所以明道才会说,“此理,天命也。”这也就是认为,此理,即“生之谓性”之理,乃天命之流行也。由此可见,明道所说的“生之谓性”,根本上说的不是告子的那个意思,告子所说的“生之谓性”,只看到人物所生的自然的一面,而没能看到由之所体现的本然的天命之性;明道则是由此本然的天命之性直顺而下,所谓“乾道变化,各正性命”,“天地絪缊,万物化醇”,从而“万物之生意最可观”,如此,则尽管自然如饮食男女,也可认为是本然的天命之性如如呈现。这样,明道之

8、说虽不同于告子,却已经将告子所说的涵摄于其中了,是以他在其自己的义理系统中认可了告子的生之谓性说,或者说,明道通过他自己的诠释,已赋予了“生之谓性”以崭新的内容。但总的来说,明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