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职教育投资体制的历史变迁的理论综述分

我国中职教育投资体制的历史变迁的理论综述分

ID:22353062

大小:56.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28

我国中职教育投资体制的历史变迁的理论综述分_第1页
我国中职教育投资体制的历史变迁的理论综述分_第2页
我国中职教育投资体制的历史变迁的理论综述分_第3页
我国中职教育投资体制的历史变迁的理论综述分_第4页
我国中职教育投资体制的历史变迁的理论综述分_第5页
资源描述:

《我国中职教育投资体制的历史变迁的理论综述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我国中职教育投资体制的历史变迁的理论综述分一、我国中职教育①投资体制的历史变迁以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发生的教育投资体制改革重大事件为节点,将我国中职教育投资体制的历史变迁过程分为以下四个阶段。(一)“统收统支、分级管理”阶段(1949~1953年)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学习原苏联经验,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系,实行“统收统支、三级管理”的预算财政体制。所谓“统收统支”,是指地方政府代理中央政府组织财政收入,全额上缴国库。地方政府的一切开支均由中央政府统一审核,逐级拨付。所谓“三级管理”,是指实行中央、省(直辖市、自治

2、区)、县(三级)分级管理。在此背景下,我国所有中职学校的各项经费也都列入国家预算,由中央财政统一安排,形成了“决策高度集中,投资主体单一,以国家指令来调节资源配置,多头管理”的投资体制[1]。1952年3月,政务院《关于整顿和发展中等技术教育的指示》规定,“中等技术学校的经费,应按三级财政制度,分层负责解决。中央、大行政区及省(市)人民政府有关业务部门应将技术教育经费作为建设资金的一部分列入自己的预算”。同年,教育部制定《中等技术学校暂行实施办法》,规定“中等技术学校的经费,按财政制度由各主管部门拨给,由学校编造预算,

3、报主管部门批准”。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宏观背景下,中央政府成为中职教育唯一的投资者。当时,国有企业属于政府附属生产部门,没有自主经营权。部分大型国有企业虽然建有隶属于自己的中职学校(含技工学校),但其经费均由其主管部门列入年度预算,由财政给予保证。社会其他机构及个人则由于经济条件所限,无力投资中职教育。中职教育接受者自身仅负担书费、生活费等支出,而且国家通过发放助学金(或称生活补贴)的形式,给予困难学生补贴,其额度基本能够满足学生的生活费用。与高等教育一样,全国中职教育近于免费状态,毕业生就业实行国家“统包统分”模式。(二

4、)“条块结合、块块为主”阶段(1954~1978年)1954年之后,我国财政状况逐步好转,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在坚持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地方政府的财政管理权限逐步扩大,实行了“分类分成”的预算收支办法。地方年度收支预算由中央核定,超额完成预算收入的,按原比例分成,年终结余安排下年度使用,无须上缴。1958年,中央再次扩大地方政府的财政权力,实行了“以收定支、五年不变”的财政政策。中职教育管辖权开始下放,建立起“条块结合、块块为主”的投资体制,增加了地方政府筹措中职教育经费权限,贯彻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

5、2]。1959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经费管理的意见》,要求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条块结合、块块为主”的精神加强协作,共同管好教育经费。文革时期,我国财政体制变动频繁,财政权力又开始向中央集中,中职教育经费的使用与管理处于混乱和不稳定状态。此期,中央政府虽然仍是中职教育投资的主体,但地方政府开始发挥重要作用,实现了“三级共管”。作为政府附属生产机构——企业举办的中职教育所需经费仍纳入主管部门预算,由财政核拨。社会其他机构及个人均无经济实力投资或捐赠于中职教育。中职教育学习者自身仍仅

6、负担书费、生活费等支出,全国中职教育仍处于免费时期,国家继续实行毕业生“统包统分”就业政策。(三)“支出下移、收取学费”阶段(1978~1992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实行“分级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并在1980年、1985年和1988年进行了三次调整和完善。1985年,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推动了“中央放权给地方,地方也逐级放权,直至乡镇”的教育体制改革。首次规定了“两个增长”,即中央和地方政府教育拨款的增长要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强调“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职业教育

7、要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重点,发挥中等专业学校的骨干作用”,“充分调动企事业单位和业务部门的积极性,并且鼓励激励个人和其他社会力量办学”。中央《决定》规定了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责任,扩大了地方办学自主权,调动了地方办学积极性。1991年,国务院又作出《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主要责任在地方,关键在市、县”,“各级政府、各级财政部门、各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及厂矿企业等要从财力和政策上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努力增加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中职教育形成了政府、行业、企业、社会力量共同投资的雏形。此期,虽然国家

8、提出了多渠道办学的方针,但市、县政府成为中职教育投资的主体。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所形成的国有企业举办技工学校,多数也随着“减轻企业负担“、”企业不再办社会”以及“国企改制”等改革措施的推进而转为地方政府管理。少数大型国有企业举办的职业学校或技工学校或保留、或扩建为职业技术学院,面向全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1985年,随着中职学校毕业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