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353001
大小:69.62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8
《三维荧光技术在水质监测方面的应用与发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三维荧光技术在水质监测方面的应用与发展摘要:三维焚光技术在水质表征方面具有较大潜力。根据已有的研宄成果,对近年来该技术在天然水质表征方面的应用进行总结。根据天然水中主要存在6个荧光峰(PeakA、PeakC、PeakM>PeakB、PeakTl和PeakT2)和各类焚光峰的差异可以分辨出不同来源的水样的水质状况、污染程度等。关键词:三维焚光技术;溶解有机质;环境;zK质目前,地表饮用水源的污染类型日益恶劣,且愈显复杂。美国的研究报告表明(1974年以来),饮用水中有近百种致癌物质,这也让饮用水源安全的问题成为世界广泛关注的热点之一
2、。天然水域(河流、湖泊、海洋等)中广泛存在着溶解性有机质DOM(dissolvedorganicmatter),其官能团丰富,且迁移率高。加之其中富含C、N、P等营养元素,进而参与水环境中的多种理化反应过程,对水环境质量有重要影响。比如,其能与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影响金属的毒性及溶解性;另外,在水处理过程中,DOM会使消毒过程产生更多的副产物。因为DOM的分子量、官能团等的分布范围较大,因此对其各种成分进行详尽分析变得困难。三维焚光光谱(Three-dimensionalExcitation-EmissionMatrixSpect
3、ra),简称EEM,具有多种优点,比如无需预处理、准确度高、速度快、灵敏度高、所需样品较少等,信息种类丰富且图像直观,图谱与污染物质种类、含量相对应,就好像人的指纹具有唯一性一样,所以也被称为“荧光指纹”,是DOM表征的首选方法。1三维焚光峰的分类情况2环境因素对DOM荧光的影响2.1金属离子天然水中的类腐殖酸荧光强度受金属离子的影响最为明显。DOM易与金属离子发生络合反应,致使DOM的焚光强度发生猝灭的后果。一般而言,如Cu2+、Fe3+、Hg2+、Ni2+、Zn2+等顺磁性金属离子易导致腐殖酸的荧光猝灭;如AI3+、Mg2+、
4、Ca2+和Cd2+等反磁性金属离子的影响较为复杂,它们与腐殖质络合后其荧光可能增强,可能猝灭或者影响不明显。针对于相关的研宄来看,目前主要是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加入自由金属离子的方法进行,而金属在自然环境中主要以颗粒物和有机物的形式存在,所以关于金属离子对DOM荧光强度是否有显著影响还存在争议。2.2温度温度对荧光强度的影响较大,有研宄表明温度对荧光强度的影响是可逆的,因为温度并不改变DOM的分子结构。但也有观点与之相反,主张温度对焚光强度的影响是不可逆的,这可能由于升温促使DOM发生了光降解或者分解所致。2.3pH对于DOM荧光强
5、度的影响高pH值条件可导致荧光强度增强;而低pH值条件下则可以导致荧光强度降低。pH值为2〜12之间是三维荧光光谱技术较适宜的范围,但为了减小误差,有时在测定前可将pH调至6〜7的中性范围。天然水(pH值5〜9)荧光峰的焚光强度的变动并不明显,最大变化可达10%左右,说明仍可以较好的表征DOM3三维荧光技术在水环境监测中的应用3.1海洋环境海洋或入海口处的海洋微生物的生物、浮游生物与海洋DOM的关系可以较好的用三维荧光技术来表征。海洋腐殖酸(PeakM)是在海洋环境中新产生的腐殖酸,而不同于陆源腐殖酸(PeakC)。如影响海水中的
6、类蛋白荧光峰(PeakB、PeakTl、PeakT2)的因素主要分为内源和外源类:海域自身产生的类蛋白物质为内源,由外来途径引入的类蛋白称为外源。人类活动对海水的影响可以表征为PeakT1和PeakT2的变化。腐殖酸焚光强度与海水深度及离海岸线距离有关。腐殖酸(PeakA)离海岸线和入海口越远,其荧光强度越低。盐度对PeakM的荧光影响明显有关,因此在分辨河流水和海洋水时,可根据随着盐度降低,PeakM是否逐渐向长波长的PeakC区域红移来判断。3.2淡水环境因为淡水中DOM的浓度相对稳定,差异性不大,所以可利用三维荧光技术的高灵
7、敏度来检测不同样品间的细微不同。一般而言,污水中的类蛋白物质较多,而淡水中含有较多的腐殖酸(PeakA和PeakC荧光强度大)。常用类蛋白和类腐殖质荧光强度的比值r(类蛋白/类腐殖质)来判断水体污染情况,r值较大时,说明类蛋白焚光强度较大,可以推测水质受到外源污染。r值较小,说明水体未受污染,而受污染的河流r则较大。4小结由于溶解性有机质(DOM)的广泛存在,对水环境质量影响严重,目前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三维荧光技术在快速有效检测DOM浓度以及特征的微小变化方面具有明显优点,在表征水体DOM方面可以提供丰富的信息。参考文献:
8、[1]蒋凤华,杨黄浩,黎先春等.胶州湾海水溶解有机物三维荧光特征研究[」].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7,27(09):1765-1769.[2]刘明亮,张运林,秦伯强.太湖入湖河口和开敞区CDOM吸收和三维荧光特征[」].湖泊科学,2009,21(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