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351726
大小:67.12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8
《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因素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因素分析【摘要】玉米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高产、稳产对于保障我国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近年来,玉米栽植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为最大限度的提高玉米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寻找最佳的种植方式是当务之急。本文以上蔡地区玉米种植现状为基础,开展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产量影响的实验员研宄,结果表明宽窄行双行单株错位定向移植可使玉米增产达60%,适宜我县生态区域推广的一种种植方式。【关键词】种植方式;玉米产量;因素分析上蔡县地处河南省东南,全县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属暖温带季风型湿润气候,年均降水量870?L,且有较长的无霜期。玉米作为该地区主要农作物之一,在该地种植面积
2、较大,但由于当地农民缺乏专业的技术,种植方式不统一,管理粗放等原因造成该地区玉米单产普遍不高。此外,有研宄表明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人均耕地面积将进一步减少,因此提高单产,是解决未来粮食缺乏的重要途径。因为玉米单产蕴藏着巨大的潜力,而且还是C3高光效作物,所以提高玉米的产量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未来的粮食和食物安全问题本研宄旨在结合上蔡地区玉米种值实际,通过实验探讨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主要生长性状及产量的影响。1.材料与方法1.1材料供试品种为本地常用品种鲁单9002,试验地位于武庄某村民的承包田,该地地势平坦,肥力中等,便于排涝。前茬作物为小麦,于2013年5月28日收货,玉米于雨后在6月
3、8日播种。1.2试验设计本次试验共设A、B、C、D四个处理,每个处理设三个平行,共12个小区,每个小区面积30m2。A处理为宽窄行双行单株错位定向移植,1.6m开厢,宽行行距1.2m,窄行行距0.6m,株距0.2m,种植密度3970株/亩;B处理为等行距单株移植,行距设置为0.8m,株距0.2m,种植密度同上;C处理为宽窄行双行双株错位定向移植,1.6m开厢,宽行行距1.2m,窄行行距0.6m,窝距0.4m,每窝2株苗,种植密度同上;D处理为等行距双株移植,行距0.8m,窝距0.4m每窝2株苗,种植密度同上。另设对照组(CK),处理方式为单行大窝直播,行距0.8m,窝距0.4m,每窝2株苗
4、,种植密度同上。1.3田间管理为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及说服力,播种后必须做好以下田间管理工作:一是查苗补苗,在出苗至3-5叶期,对试验田进行查苗,发现有缺窝、断行的要及时取预留苗补齐;二是追肥,为保证单一因素影响,一定在其他可能影响玉米产量的因素上尽可能的满足玉米生长要求,因此做好追肥工作对试验结果有重要意义。一般追肥共进行二次,第一次为6月15日,施尿素12?K/亩,第二次为7月20日(大喇叭口期)施尿素20?K/亩;三是加强病虫害防治,病虫害对玉米产量也有很大影响,因此试验期间应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出苗至3叶期间用“地老虎”800倍液防治地老虎二次,玉米幼苗生长至大喇叭口时用杀虫双颗粒
5、剂放入喇叭口内防治玉米螟一次。1.4主要指标统计收获后对玉米的穗长、穗粗、秃尖长、穗粒数以及千粒重等玉米果穗性状进行统计,此外对各处理的玉米产量及增产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对采集到的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组间差异采用方差分析,以统计量<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结果2.1各组玉米性状对比从表1可以看出A处理在折合亩?[数,每株?[数,穗粗,秃尖长度以及千粒重等果穗性状的表现在五个处理中均为最优。这说明宽窄行单行双向定向移植对提高玉米果穗性状非常有利。从中还可以看出采用移植方式种植的玉米果穗性状均较对照组采用直播方式的果穗性状要好,说明移植比直播更有利于玉米增产。
6、2.2各处理玉米产量分析从表2可以看出各处理玉米产量从高到低依次是A>C>B>D>E,说明宽窄行双行单株错位定向种植的玉米种植方式是最优的玉米种植方式,提高玉米产量,该种植方式相对于常规的单行大窝直播增产率达到了61.7%,大大提高了玉米单产。此外,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种植方式之间产量差异显著(F=180.41>F0.05)。2.讨论从上述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不同的种植方式对玉米产量影响显著,移植相对于传统的直播更能提高玉米产量,单株定向移植相对于双株更有利于玉米的高产,宽窄行栽植的玉米产量高于等行距玉米产量。总的来说,通过本次研究结果,我们可以确定宽窄行双行单株错位定向移植的栽植方式在几种
7、栽植方式中获得的产量最高,因此在玉米种植时应大力推广宽窄行双行单株错位定向移植的种植方式,以保证玉米的高产、稳产。[科]【参考文献】[1]陈颖,张宪陶.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J].耕作与栽培,2002(4):120-122.[2]黄正花.种植方式对玉米产量及根系生理特性的影响U].农家科技(下旬刊),2013,(11):22.[3]俞凤芳,丁成芳.种植方式和密度对高产玉米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湖北农业科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