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声俱雅,是为中响

诗声俱雅,是为中响

ID:22340015

大小:52.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28

诗声俱雅,是为中响_第1页
诗声俱雅,是为中响_第2页
诗声俱雅,是为中响_第3页
诗声俱雅,是为中响_第4页
诗声俱雅,是为中响_第5页
资源描述:

《诗声俱雅,是为中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诗声俱雅,是为中响:《乐府》是《文心雕龙》“文体论”的重要篇章,作为一篇独立文体,刘勰从乐府的渊源、发展中都倾注了自己雅正中和的文学观点。以乐观礼,以礼正乐,并以诗、声作为双重标准对历代乐府做了批评,对诗声俱雅的“中和之响”虔诚疾呼。  关键词:乐府;礼乐;中和之响  :I06:A:1005-5312(2011)17-0011-01    《乐府》是《文心雕龙》中的一篇独立文体,刘勰将之置于《明诗》之后,《诠赋》之前,是介于诗与赋之间的一种文与乐相结合的韵文文体。  一、以乐观礼,以礼正乐  “乐府者,‘声依永,律和声’也”,在文章开篇,刘勰即以《尚

2、书·尧典》中的观点来为“乐府”释名以章义,已把乐府置于一种雅正的苑囿之中。《论语》中“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礼和乐又是一个人用以修身治国的必备条件,所以礼与乐历来是儒家所重视的人格修养。从观风采风的角度来看,其产生于“匹夫庶妇,讴吟土风,诗官采言,乐胥被律”,这就将乐府与整个社会制度、文化背景联系起来,将政府与民众结合起来。于是乐府就具有了政治教化的功能。“是以师旷觇风于盛衰,季札鉴微于兴废”,以乐观礼,乐就具备了察风观俗的社会功用。“好乐无荒,晋风所以称远;‘伊其相谑’,郑国所以云亡。”这虽然是夸大了音乐的作用,但无疑我们也不得不承认音乐对民心

3、的鼓舞或沉迷以及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而以“礼”为尺度来对乐加以调整,是刘勰尤为注重的方面。“夫乐本心术,故响浃肌髓,先王慎焉,务塞淫滥。敷训胄子,必歌九德”,合乎礼制的乐能“情感七始,化动八风”,而“务塞淫滥”是合乎礼制的核心。刘勰从乐府的发展来观察,认为乐府是在秦汉之际礼乐衰微的背景下产生的,大呼“中和之响,阒其不还”。武帝始立乐府,但“《桂华》杂曲,丽而不经,《赤雁》群篇,靡而非典,河间荐雅而罕御,故汲黯致讥于《天马》也”。其所作乐府不合礼的规范,“丽而不经”、“靡而非典”是刘勰对其作出的批评之语,含有贬义。“《桂华》杂曲”是

4、指汉高祖唐山夫人所作《安世房中歌》,刘勰批评它未像周代《房中乐》那样反映夫妇人伦之理。“《赤雁》群篇”是指汉武帝制作的《郊祀歌》,也并没有颂扬祖宗功德,而是一味表现获赤雁、获天马的祥瑞,故刘勰对其不满。但“丽”和“靡”却是褒义词,刘勰肯定了其文辞的优美、繁复,因为汉人为文,喜用生僻雅正之词,语汇丰富,这也迎合了六朝的审美需要。也说明刘勰对乐府的评价,除“礼”之外,另设了一个“文”的标准。  而对于魏之三祖的乐府,刘勰从内容方面考察,“或述酣宴,或伤羁戍,志不出于滔荡,辞不离于哀思”,所以是“韶夏之郑曲”。因为传统的古乐本是颂扬祖宗功德或教化百姓的,而

5、并不是用于抒发个人情志哀思的,所以刘勰认为它们违背了礼的规范,不是雅乐。但是我们知道,建安乐府产生于社会动荡、战争频仍的背景下,文学自然与动乱的社会现实相结合,由此出现了文人的觉醒与文学的自觉。文人们开始借诗文抒发个人性情,“借古题写时事”,促进了乐府诗生活化、文人化的发展倾向。而刘勰是以传统的儒家的“礼”的标准来衡量这些内容的,自然有失偏颇。  二、诗为乐心,声为乐体  自上古时期,诗、乐、舞就是一体的。刘勰提出“诗为乐心,声为乐体”,“和乐之精妙,故表里而相资矣”,刘勰对乐府的评价,采取了文与乐的双重标准,只有诗声俱雅,才可谓“中和之响”。  对

6、于这双重标准的运用,最明显的就是对曹氏父子的评价上。在《明诗》篇中,刘勰称他们“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在《时序》中又称其“雅好慷慨”、“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对建安诗文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在《乐府》篇中,却批评其为“韶夏之郑曲”,这似乎看起来前后矛盾,其实这正体现了刘勰采取的不同的标准。他的文学评价与音乐评价是相对独立的。在文学方面,肯定了建安诗人的风骨与文采,肯定了其对文学面貌的创新。但从音乐方面,就要苛求其对礼的规范了。曹操借古题写时事,曹丕更是致力于乐府诗歌的创作。“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所以魏乐府繁荣发展起来。对于曹氏父子的才华,刘勰

7、赞为“气爽才丽”,而对他们改作的歌辞曲调,刘勰认为“音靡节平”。杨明认为,“靡”为“美好”义,“平”为“平和”义,即声音美好,节奏平和。“靡”字用于文学批评,在刘勰的时代是褒义,指词语的美丽、繁复、丰富。而结合其下文“三调之正声”,所以杨明的解释是合理的,刘勰肯定了其声调的中和雅正,但是歌辞已经转为慨叹悲苦的现实,抒发个人对生命的体验,具有鲜明的个人化的倾向,这不符合古乐的标准。另外,借古题写时事,出现了乐曲的题目与所咏内容不一致的现象,如《薤露》本是汉代丧歌,曹操却借以慨叹现实,《陌上桑》是汉代艳曲,后人却用来述神仙之事。在句法上也有创新,《薤露行

8、》、《蒿里行》原是长短句,而曹操改为五言。内容或体制的变化,都是基于抒发个人感情的需要,所以不符合刘勰的“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