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322639
大小:49.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8
《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新型工业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新型工业化
2、第1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基本特征,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按十六大报告要求,推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进程,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在我国国情基础上实现工业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我国资源总量虽大,但人均占有量少。据统计,中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的四分之一,人均耕地面积占世界人均水平的43%,人均原油储量仅占世界人均水平的11%,许多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2003年,我国GDP仅占世
3、界的4%,却消耗了世界钢铁总产量的30%,水泥总产量的40%,煤炭总产量的31%。我国每创造一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日本的11.5倍。这样高的资源消耗强度不降下来,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到2020年实现GDP比2000年翻两番是不可能的。而要把资源消耗强度降下来,发展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循环经济是必由之路。发展循环经济是湖南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减轻环境污染、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迫切要求。首先,从湖南的资源状况看,主要特点是:一般性资源多,战略性资源少;小储量的资源多,大储量的资源少。以能源为例,对经济发展起主
4、要支撑作用的煤、油、气、电四大能源,湖南都极为缺乏。经济发展的两大血液———油和气资源,我省几乎为零,完全靠外省调入。其次,从湖南的环境状况看,目前形势相当严峻。一是全省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我省GDP在全国排第12位,但污染物排放总量居全国第3位。二是城市空气污染严重,全省14个市州城市中,有12个城市均因二氧化硫或可吸入颗粒物超标而存在不同程度的空气污染。三是水质污染普遍,区域和季节性水资源匮乏以及水质性缺水现象比较严重。四是酸雨污染范围广,全省14个市州城市中有11个存在酸雨污染。五是因环境恶化带来的自然灾害频繁,200
5、3年因各种自然灾害受灾面积达670多万公顷,经济损失达230多亿元,相当于当年GDP的5%。其三,从工业化现状看,资源利用率不高,导致企业成本高、效益低的现象大量存在,高物耗、高能耗、重污染的重化工型传统产业在全省仍占主导地位,湖南每万元GDP能耗和每万元工业增加值电耗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3个百分点和7个百分点,每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71%。要改变上述状况,就要把实现工业化和发展循环经济结合起来,使循环经济成为新型工业化的载体。由传统的线性经济向现代循环经济转轨,意味着经济领域的一场革命,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
6、抓住关键,突出重点,构建由企业、区域和全社会三个层面相结合的循环经济体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发展循环经济摆到重要位置上来抓。要转变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树立既重物更重人的观念;转变向大自然无度索取、总想以大自然征服者自居的观念,树立尊重大自然、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观念。各级政府要不断提高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加强对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各部门要围绕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合作,建立有效的协调工作机制。要发挥规划的引导调控作用,系统地研究和制定湖南循环经济发展的整体目标、基本原则和实施方案,将循环经济的理念贯穿到“十一五”
7、规划的编制工作中去,科学编制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有关循环经济专项规划,提出一批具有宏观意义的循环经济发展项目。制定和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法规,实行“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法律保障。政府要综合运用财税、投资、信贷、价格等经济杠杆,调节和引导市场主体行为,促使他们自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加大教育和宣传力度,引导广大社会公众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着眼于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减少污染,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科技进步。一是抓好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低消耗、低
8、污染的三产业,用适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使传统产业新型化;在引进技术和资金的同时,防止国外一些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的产业向我省转移;从产品的设计、生产到使用环节都要贯穿循环经济理念,做到低消耗、低排放、可回收、能循环、再利用。二是抓好能源结构调整,在进一步发展火电和水电、协调好两者关系的同时,利用核能资源丰富的优势,突出发展核电,以核能的应用减少油气煤的消耗,提高能源的可持续保障能力。三是围绕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科技进步,优先发展清洁生产技术、环境无害技术、废弃物回收利用与再资源化技术、节能技术和新能源技术。采取正确方针和多种
9、得力举措,突出资源节约、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和环保产业四个重点。一是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各个领域,深入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大力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节约其它各种资源;依法加强对节能的监督管理,完善能源管理制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