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语》看孔子的社会理想

从《论语》看孔子的社会理想

ID:22316637

大小:52.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28

从《论语》看孔子的社会理想_第1页
从《论语》看孔子的社会理想_第2页
从《论语》看孔子的社会理想_第3页
从《论语》看孔子的社会理想_第4页
从《论语》看孔子的社会理想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论语》看孔子的社会理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从《论语》看孔子的社会理想  孔子所处的春秋末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面对“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陪臣执国命”的混乱社会局面,他试图通过实施自己的主张,建立一个像“三代”那样的理想的社会。  一、孔子的理想社会  孔子的种种治国思想,最终的目的是建立一个理想状态的社会。通过分析《论语》我们可以勾勒出一个孔子理想的社会图景。  (一)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大同”是孔子的最高社会理想。《礼记》中的《礼运》篇通过孔子之口提出了天下大同的理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谓大同。”关于这一段“大同社会”的文字,很多

2、人认为只是假托孔子提出的,但这些描写大同之世的语句都可以从《论语》孔子的言论中找到原型,即便“大同”不是出自孔子之口,也与孔子的社会理想脱不了关系。“‘大同’是‘天下为公’的社会,财产公有,公平公正;贤人当政,人民有道德,社会和睦。”[1](P337)“大同”是根据远古时期的传说,再加上自己的想象而描绘出来的一幅原始社会的图景,可以说是孔子最高的社会理想。《论语》中虽然未直接提出“大同”思想,但是从孔子对尧舜禹的高度评价可以看出,他对那样的社会的极度向往。而尧舜禹的时代正是一个实行禅让制,天下大同、天下为

3、公的时代。  (二)天下为私的礼法等级社会  当孔子认识到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几乎是不可能实现了,就退而求其次,主张建立一个“天子―诸侯―大夫”由上而下、秩序井然的礼法社会。用《论语》中的话来说就是“和而有序”“均无贫”“安无倾”。  “和”是儒家重要的价值原则,也是儒家政治的至高的理想。孔子认为自己所处的是“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的时代,显著特征就是大量“僭越礼制”现象的出现。“先秦人所谓礼包括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原则、政治制度、社会制度、社会秩序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概括地说,礼就是奴隶社会包括意识形态在内

4、的整个上层建筑”[2](P46)《论语》里记录了很多“越礼”的事例。针对礼制被屡屡践踏,天下无道、无序的社会现实,孔子提出“和”的理论,认为万事万物都应该以“和为贵”(《论语?学而》),他将“和”作为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原则,意图通过各种途径,缓和或消减社会中的种种矛盾,使社会环境达到“和而有序无争”的状态。  无论是哪个时代,只要存在阶级,社会财富就必然分配不均。孔子并不主张完全取消阶级性,反而认为社会的秩序需要由一定的阶级性来维护。但同时他又认为社会的财富不应该由统治阶级大量占有,反对因贫富悬殊而加剧

5、社会矛盾,并提出“均无贫”的理想,“不患贫而患不均”(《论语?季氏》)。“‘均’不是指每个社会成员都分得或占有相同的财富,而是说诸侯之国和大夫之家其领地大小、人口众寡必须和身份相符,该有多少土地就有多少土地,不许超过,即是‘均’。”[3](P180)朱熹注“均,谓各得其分”(《论语集注》)是非常准确的。他极其厌恶和反感贪得无厌、只知搜刮百姓的统治者。统治阶层如果一味聚敛社会财富,社会财富分配不均,必然导致贫富的两极严重分化,最终引发社会动乱。孔子设想,如果社会财富能够合理分配,统治阶级不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势

6、去剥夺其他阶层的财富,被统治阶层的人也不会过于贫困,也就不会觊觎更多的财富和地位,人们都能过着相对富足、安逸的生活,继而实现社会的“均无贫”。  春秋末期王权衰微,不仅很多诸侯国内部政局动荡不安,各个诸侯国之间也纷争不断。根据《春秋左氏传》的记录,公元前722年到前453年间发生大大小小的战争多达492次。孔子对于与军事有关的话题常常是采用回避的态度。“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论语?卫灵公》学识渊博孔子说自己不懂军旅之事,其实是一种厌战的表现。面对着连年不断的战争,见证了子弑父、臣

7、弑君、大国吞并小国、小国灭亡的社会现实,目睹了因战乱而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社会惨状,孔子流露出了对战争、动乱深深的厌倦之情,他渴望建立一个内部政局稳定,社会运行有秩序,民心统一,没有动乱,百姓生活安定,外无战争,没有倾覆、分裂危险的“安无倾”的社会。  二、实现孔子理想社会的方法  在《论语》中,孔子也提出了实现他社会理想的方法。他对统治阶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就是所谓的“内圣外王”之说,通过内心修养,对外实现王道。  (一)强调统治阶级的“德治”与“修己”  孔子主张用“德”来治理国家,以为政者的道德修

8、养和人格魅力来得到众人的拥护。但他也不主张完全抛弃刑法,而是把道德教化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因为道德比刑法更容易得民心。“在刑治与德治中孔子首选德治,是因为他认为‘德’能治本,而‘刑’仅治表。”[4](P3)“刑治”只能用来辅助“德治”。毕竟政令、刑法的手段都只能是起暂时的作用,比起他律、强制、暴力的手段,道德的引导和约束却可以使人产生羞耻心,从而自觉服从管理,遵守各种社会规范,产生长久的作用。而统治阶级作为社会、国家的主要管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