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244203
大小:65.53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0-28
《“变静为动”——巧设问题情境,提高中职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变静为动”一一巧设问题情境,提高中职物理课堂教学效率摘要:问题教学法是教师运用得最为广泛的一种教学手段。在中职物理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有效的“问题情境”,以问题引路,充分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探宄的热情,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大有裨益。关键词:中职物理问题情境课堂教学效率所谓“问题情境”(prob1ematicsituation),是指在一定的情境中(或条件下)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需要解答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为价值取向的刺激性的数据材料和背景信息。它是构成教学活动的环境,是学生产生学科学习行为的条
2、件,是一种学习情境。它是通过外部问题和内部知识经验的恰当程序的冲突引起最强烈的思考动机和最佳思维定向的一种情境,其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求知欲,以其求知热情达到学习目标的实现。所以说,问题情境是把学生置于研究新的未知的气氛中,使学生在“提出__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主动参与学习。这种学习活动不仅要让学生将已有的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而且要从这个学习过程中有所发现,获得新的知识和方法。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吸引学生的身心,让学生主动关注学习的内容,唤起学生的学习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对提高中职物理课堂教学效率有着重要
3、的意义。一、深刻挖掘教材,精心设计问题,激发思维,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要求学生利用所给定的材料,主动地进行学习,强调要自我思考和探索事物,而不是消极地去接受知识,它应是围绕问题而进行的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中职学生文化成绩偏低,大部分学生在初中时期,物理学科就已经成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碍,进入中职学习后,学生对物理这门课程更加感到概念抽象、内容多而杂、知识很难领悟和掌握。如何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可通过挖掘教材,以问题为契机,精心设计,释疑解惑,帮助学生写成学习目标。例如:在探究“
4、库仑力”的知识内容时,在学生已经确信带电粒子间有作用力时,我们可以不急于按照课本上的方案立即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把结论交给学生。这里可以先提出:“带电粒子间的作用力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让学生进行猜想、展开讨论。学生会围绕着带电粒子间的作用力,说出电量、距离等等。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判断出相互独立的有关量后提出:这几个物理量的大小与库仑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让学生猜想、讨论,形成比较一致的意见后再提出:“我们的猜想对不对,还是让实验来检验一下吧!”同时,让学生打开课本,阅读实验内容,并引导学生提出实验方案,最后师生共同进行实验操作、分析论证、得出结论。像这样顺应学生的思维规
5、律,创设问题情境,一步步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分析、判断、论证的方法,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正确的方向,诱导学生准确理解教材内容,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从而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建构者。、利用多媒体理论联系实际来创设问题情境传统的物理教学只重视纯知识、纯理论的教学,教学者经常把自己的思维强加于学生,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有效的训练和发展。久而久之,学生只会处理己简化了的物理对象和理想化的物理模型,遇到实际问题就不知所措。因此,教师就必须结合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抓住主要因素,提取物理对象和物理模型。现代多媒体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辅助手段,具有形象、直观
6、、动态逼真、表现力丰富等常规教学手段所无法替代的优势。特别是它能把一些无法看清的现象模拟出来,从而让学生获取足够的感性材料,为思维加工奠定基础。它恰当的使用,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能唤发学生的创造性联想。例如:在讲匀减速问题时利用多媒体展现刹车实际情景,在摩擦力问题中展现输送带送物实际情景,在单摆问题中展现秋千实际情景,在尖端放电问题中展现避雷针实际情景等等。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物理知识的意义,逐步培养学生“主动观察自然__寻找问题__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三、利用教材的“矛盾”来创设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的
7、核心是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设计的问题必须要有思考性,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常发现在一节教材中往往会出现两个相矛盾的概念。例如:我们在光学的第一节里学习了光的传播是直线传播,而在光的衍射现象中光可以绕过障碍物而继续传播这看上去似乎是一对“矛盾”的概念。在教学中我们让学生带着疑问去预习本节内容,这样能立刻激活学生的思维是教材弄错了吗?应该不是,那又是在什么条件下成立?这一矛盾的统一体各自成立的区域又是什么?经这样一番思考、释疑的过程,学生对教材中的这两个概念就有了更深入、更本质的认识和理解。四、利用发散性问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