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知行分离”现象调查与研究

小学德育“知行分离”现象调查与研究

ID:22218529

大小:55.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27

小学德育“知行分离”现象调查与研究_第1页
小学德育“知行分离”现象调查与研究_第2页
小学德育“知行分离”现象调查与研究_第3页
小学德育“知行分离”现象调查与研究_第4页
小学德育“知行分离”现象调查与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小学德育“知行分离”现象调查与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小学德育“知行分离”现象调查与研究----德育教育论文-->第一章引言笔者经常从信阳市某小学门口经过,每到上学、放学期间,几乎每个学校门口都是一片乱象。很多学生行为随意、秩序混乱:有人闯红灯、横穿马路,不遵守交通规则;有人追打辱骂同学,言语粗俗;有人随意丢弃垃圾、随地吐痰;甚至有些学生之间当众调笑、聚众斗殴等等。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笔者发现这种情况几乎在信阳市各个中小学门口普遍存在。为了解这些行为与学校德育工作之间的关联,我对该校的一些学生进行了一些粗浅的了解:首先简单翻阅了其思想品德课程教材、其次观察了不同年级的学生言行,并选择个体把观察范围从学校拓展

2、到家庭。之后发现,如果仅仅从对知识道德的掌握角度出发,无论是教材的科学性和针对性,还是师生们关于道德修养的愿望与认知,都比想象中要好的多。因此笔者得出了一个初步论点:小学德育存在“知行分离”现象。为论证这一观点,结合毕业论文的写作,笔者选取信阳市第十三小学(以下简称“十三小”)为观察对象进行实地调研,意在从实践层面论证观点、探讨原因并探寻有效方法途径。.........第二章文献综述2.1国内外哲学层面的知行观研究国外的知行观研究早期有代表性的首推,格拉底,他很早就提出了“德性即知识”的著名论题,并以此开启了西方道德理性主义的先河。他肯定知识在人类道德生

3、活中的重要性,把抽象主观的道德观念具象为明确的可以复制的理性知识,强调只有理性才能对道德做出准确的认知与判断。他提出“节制、正义、虔诚、勇敢”四种道德品质,认为“他们作为心灵的内在原则就是过好生活的艺术。这四种德性的逻辑整体就是‘善’。基于这种认识,苏格拉底认为如果人们能够从知识上明确这一点,那么将“无人有意作恶”。苏格拉底明确的把道德行为归结于“知”,强调“知”的主体地位,认为“知”正确了必然会有正确的“行”。这种观点属于典型的“知行合一”论,但是苏格拉底忽视了一点,即这种观点的成立基础是人性的普遍的“善”,相信人类会完全自律行为。或者说,这一点是哲人

4、的一厢情愿。很多时候人们违背道德进行行为上的取舍时,抛开各种客观原因不谈,人性的复杂多变是不能回避的重要原因之一。2.2国内外教育学层面的知行观研究在正视德育“知行分离”的基础上,人们关于德育“知行统一”的关注与努力始终没有停下脚步,关注角度与研究侧重各有不同。国外的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当属杜威提出的新型的道德和道德教育观念。杜威提出全面的道德教育观念,认为道德存在于一切人类的交往活动中。在日常的道德生活中,人们却总因为对道德知识的探求而忽视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行为。基于这一状况,杜威认为要区分“道德观念”和“关于道德的观念”。相应地,要用间接的道德教育模式来

5、替代直接的道德教育模式,即将道德教育分化内含到学生在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内化到各类学科的教学过程和日常学习、生活实践过程中。德育的效果并不取决于是否开设专门的道德教育课程,而是取决于整个学校的气氛和理念、教师的言行品格的影响、教学方法和教材是否把对知识的传授和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结合起来。他强调把学生对道德的认知和自身行为统一起来,不是一味地进行道德规范和道德原则的灌输,而是强调培养个体理智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使道德观念见效于个体的行为之中,对后世影响深远。第三章小学德育情况调查......73.1问卷调査........73.2访谈调查结果及分析....

6、..9第四章提升小学德育效果的措施和建议......154.1提升小学德育效果的措施........15第五章总结.....225.1本研究的实践意义.......225.2本研究的不足和启示........22第四章提升小学德育效果的措施和建议4.1提升小学德育效果的措施在调研中我发现,有些德育课程并没有按照德育大纲的规定德目有意识进行,有些老师甚而完全不熟悉德育大纲的内容。不否定大多数老师们的勤奋创新,但缺乏规范的教学毕竟摆脱不了过于随意的个性化嫌疑。由此可知,有时候并非基础理念奠基的不够,而是在执行层面出现了问题,这一点值得广大德育工深思。辩证的看

7、,这也同时说明现有德目在可操作性上依然存在问题,有待进一步改善。4.2提升小学德育效果的建议值得注意的是,一段时期后该小学校方对学校门口进行了严格治理,门口您复干净整洁、秩序井然,我对该学校师生的印象因之有了明显的改观,直觉上认为该校的德育工作有了良好的进展。从混乱到有序,虽然我从未真正了解其德育水平,但印象却前后发生变化。借鉴心理学中的一些经验,我给这一过程命名为德育的“门口现象”:即通过个体外在行为或表象改变而影响对其内在德育水平的判断。尽管“门内”未必和“门外”同步改变,但其带来的暗示效应却能够发挥很强的影响力。“门口现象”其实是借取心理暗示的作用

8、,门口打扫干净了,给外界留下整洁有序的良好印象,暗示门内也是整洁有序;同时也通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