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189816
大小:293.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10-27
《海洋石油工程装备产业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3-2018年中国海洋石油工程装备产业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报告《2013-2018年中国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研究与投资前景分析报告》共十二章,包含2011-2012年全球油气市场背景,2011-2012年全球海上石油资源分析,2012-2016年我国海洋石油工程装备产业发展前景预测等内容。 海洋工程装备是指用于海洋资源勘探、开采、加工、储运、管理及后勤服务等方面的大型工程装备和辅助性装备。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产出、高附加值、高风险的特点,是先进制造、信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的综合体,产业辐射能力强,对经济带动作用大。 随着陆地资源的日趋匮乏,向海洋进军,已经成为国际性石油巨头的共识
2、和发展重点,这带动了海洋工程装备业的高速发展。 在未来的五年中,一个新的装备建设和发展的高潮将会到来,这些装备和设施将支撑起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和海洋能源工业走到世界前列。 目前,海工装备制造商分为三大梯队。处于第一梯队的是欧美公司,包括法国Technip、意大利Saipem、美国McDermott、挪威AkerSolutions等;韩国和新加坡公司处在第二梯队;中国公司总体处在制造低端产品的第三梯队,以赚取加工费用为主。 目前,国内已经诞生了一批优秀的海工企业,在一些高技术含量的装备生产技术上取得了突破,并已在东部沿海的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等省市形成多个海工产业集群,拥有较为完
3、备的海工装备配套产业。中国船舶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外高桥造船公司、大连船舶重工公司、南通中远船务、中集来福士、上海船厂、招商局工业集团等多家企业共获得18座(艘)海工装备订单,成交金额近50亿美元(未含海工辅助船和工作船),约占全球海工装备成交额的10%。 “十二五”期间,国家将海洋工程列入优先发展的五大高端装备领域之一,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海洋油气开发年均投资额有望超过600亿元。“十二五”期间,将继续开发30多个海洋油田项目,目前全国范围内,规划和在建的海洋工程装备基地已有20多个,需建造70多座平台,新建和改造10多艘FPSO。 我国拥有18000公里的大
4、陆海岸线,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岛屿有6500多个,海洋资源种类繁多,海洋生物、石油天然气、固体矿产、可再生能源、滨海旅游等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我国海洋发展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沿海地区政府部门的积极响应,随着东部率先发展战略的实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成为必然。在"十二五"规划指导下,通过海洋产业的调整、优化、升级和改造,特别是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的发展,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必然会进一步提高,海洋工程产业相关上市公司也将面临重大的发展机遇。 中国《船舶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强调要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除了到“十二五”末销售收入要超过2000亿元、国际市场
5、份额超过20%,同时要培育5~6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工装备总承包商和一批专业化分包商;技术上,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制造能力也要进入世界前列,海洋油气开发装备关键系统和设备的配套率达到30%以上;重点围绕深水油气田在勘探、开发、生产、服务、储存和运输五个核心环节的装备需求,突破深水装备关键技术。 中国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全球的海工装备运营商也开始认可中国的建造能力,这些都为中国海工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中国在海工方面的订单主要是移动式海上钻井平台(MOU)和OSV,这两部分的订单在去年占到全球订单的35%,其中绝大部分订单还是来自于OS
6、V。在海工建造领域里,OSV属于附加值较低的产品,高附加值的海工建造领域包括半潜式钻井平台、FPSO、钻井船等,中国目前这方面的订单较少。目前海洋工程装备已被列为新兴产业,未来有望得到国家更大力度的政策扶持,包括税收、金融方面的扶持等。 分析预计,海洋工程装备和设施将支撑起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和海洋能源工业走到世界前列,同时带动国内造船、装备制造、材料、冶金、精密仪器等行业向“高精尖”发展,催生一批在全球行业中具有很强竞争力的中国公司。 中国产业信息告发布的《2013-2018年中国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研究与投资前景分析报告》共十二章。首先介绍了中国海洋工程装备行业的概念,接着分析了中国海
7、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环境,然后对中国海洋工程装备产业运行情况进行了重点分析,最后分析了中国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面临的机遇及发展前景,提出了发展动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面临的风险及建议。您若想对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有个系统的了解或者想投资该行业,本报告将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采用国家统计数据,海关总署,问卷调查数据,商务部采集数据等数据库。其中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部分行业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及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