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构下穿铁路信息化监测方案

盾构下穿铁路信息化监测方案

ID:22174599

大小:412.50 KB

页数:30页

时间:2018-10-27

盾构下穿铁路信息化监测方案_第1页
盾构下穿铁路信息化监测方案_第2页
盾构下穿铁路信息化监测方案_第3页
盾构下穿铁路信息化监测方案_第4页
盾构下穿铁路信息化监测方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盾构下穿铁路信息化监测方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word资料下载可编辑盾构下穿东北环铁路防护工程电力隧道工程信息化监测方案xxxxxxxxxx公司专业技术资料word资料下载可编辑目录第一章工程项目概况11.1工程概况11.2现场踏勘2第二章监测工作的目的、原则及依据32.1监测工作的目的32.2监测工作的原则42.3监测工作的依据4第三章监测范围及内容63.1监测范围63.2监测内容6第四章监测控制网的建立74.1控制点的设置74.2控制点的联测74.3控制点的校核9第五章监测点的布设及测量115.1人工沉降监测点的布设及测量115.2人工倾斜监测点的布设及测量135.3监测点统计15

2、第六章监测技术要求166.1技术要求16专业技术资料word资料下载可编辑6.2监测精度166.3监测频率166.4参考控制值17第七章施工组织187.1组织机构187.2仪器设备187.3工作计划187.4拟提交成果18第八章质量保证措施20第九章安全管理及应急预案229.1安全管理229.2应急预案22第十章需相关单位的配合2710.1需铁路相关部门的配合2710.2需施工单位的配合27附件监测布点图28专业技术资料word资料下载可编辑第一章工程项目概况1.1工程概况1.1盾构工程总体概况xxxxxxxxxxxxxxxxxxxxxxx

3、。隧道需在北苑东路铁路桥东侧下穿东北环线铁路,该段隧道采用盾构施工,盾构内径为3.5m。1.2盾构下穿东北环线情况xxxxxxxxxxxxxxxxxxxxxxx1.3盾构下穿东北环线路基注浆加固概况按照铁路专业设计院的设计要求,路基注浆范围为盾构隧道中心线两侧各15m,全长30m,宽度为线路中心以外各5m。并结合线路运输安全的特征合理布置注浆孔,调整注浆角度,制定科学合理的注浆方法,保证铁路的运行的安全及注浆的效果。根据设计要求和现场实际调查,结合线路加固影响范围最终确定注浆面积为300平方米。根据铁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影响运输安全的特性,

4、此次注浆将采用移动泵站系统、1m短管拼接手持机具快速打入、快捷连接管路的注浆方法进行施工。根据铁路专业设计院的设计要求,本次路基注浆加固要求为:1)地层沉降超过5mm的路基以下2~5米范围内注浆,为穿越前路基注浆加固;2)地层沉降大于15mm的地段,对路基面5m以下采用袖阀管注浆深孔注浆。1.2现场踏勘根据施工位置,对施工点进行现场踏勘,具体情况如下。专业技术资料word资料下载可编辑共有两股铁路,含有2个接触网塔杆。专业技术资料word资料下载可编辑第二章监测工作的目的、原则及依据2.1监测工作的目的由于岩土体成分和结构的不均匀性、各向异

5、性及不连续性决定了岩土体力学性质的复杂性,加上自然环境因素等的影响,理论预测值还不能全面而准确地反映工程的各种变化。在盾构穿越施工阶段,由于施工过程将引起地层损失,导致对施工周边环境产生影响,会使地下土压力产生变化,地下土体的应力场平衡受到破坏,引起土体的位移和隆沉,从而会对地面的建筑物、构筑物、地下管线等物体的稳定产生影响。在施工阶段,为了确保盾构穿越上方建筑的完整性、将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在可控制范围内,必须要通过动态监测的手段,掌握施工区域周边环境的影响,在监测过程中,当变形总量达到报警值时,立即通知施工方以便采取技术措施,控制变形量

6、的发展,确保施工过程中的的安全。所以,在理论分析指导下有计划地进行现场工程监测十分必要。通过以上分析,监控的目的可归纳为如下几点:1)及时发现不稳定因素由于土体成分的不均匀性、各项异性及不连续性决定了土体力学的复杂性,加上自然环境因素的不可控影响,必须借助监测手段进行必要的补充,以便及时获取相关信息,确保铁路运营安全。2)验证设计、指导施工通过监测可以了解结构内部及周边土体的实际变形,用于验证设计与实际符合程度,并根据变形情况为施工提供有价值的指导性意见。3)保障业主及相关社会利益专业技术资料word资料下载可编辑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在理

7、论分析指导下有计划地进行现场施工工作,对于保证安全、减少不必要的损失,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有利于保障业主利益及相关社会利益。4)分析区域性施工特征通过对周边环境监测数据的收集、整理和综合分析,了解各监测对象的实际变形情况及施工对周边环境影响程度,分析区域性施工特征,为类似工程累积宝贵经验。2.2监测工作的原则1)服从建设单位、总体设计单位以及铁路相关部门对本工程的工作安排和质量要求;2)根据本工程周边环境特点,在广泛收集各类资料,现场调查踏勘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采用与现场施工设计相结合的方法,投入先进的仪器设备,采用有效的监测手段,以最短的

8、时间和最少的工作量达到信息化监测的目的;3)监测点的布设根据不同的监测对象合理布设,以满足工程设计、施工和铁路安全需要;4)监测信息及时反馈工程各方,同时在日常的施工过程中加强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