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磁场同步练习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word资料下载可编辑第三章第1、2节磁现象和磁场、磁感应强度班级: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组题人:佟玉满1.首先发现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的物理学家()A.安培B.法拉第C.奥斯特D.特斯拉2.在奥斯特电流磁效应的实验中,通电直导线应该()A.平行南北方向,在小磁针正上方B.平行东西方向,在小磁针正上方C.东南方向,在小磁针正上方D.西南方向,在小磁针正上方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磁场是为了解释磁极间相互作用而人为规定的B.磁场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物质C.磁体与磁体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而发生的,而磁体与通电导体间以及通电导体与通电导体之
2、间的相互作用不是通过磁场发生的D.地球的周围存在着磁场,地球是一个大磁体,地球的地理两极与地磁两极并不重合,其间有一个交角,这就是磁偏角,磁偏角的数值在地球上不同地方是相同的4.下列关于磁感应强度的方向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某处磁感应强度的方向就是一小段通电导体放在该处时所受磁场力的方向B.小磁针N极受磁力的方向就是该处磁感应强度的方向C.垂直于磁场放置的通电导线的受力方向就是磁感应强度的方向D.磁场中某点的磁感应强度的方向简称该点的磁场方向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电荷在某处不受电场力的作用,则该处的电场强度为零B.一小段通电导线在某处不受安培力的作用,则该处磁感应强度一定为
3、零C.把一个试探电荷放在电场中的某点,它受到的电场力与所带电荷量的比值表示该点电场的强弱D.把一小段通电导线放在磁场中某处,所受的磁场力与该小段通电导线的长度和电流的乘积的比值表示该处磁场的强弱6.在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式中,有关各物理量间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B由F、I和L决定B.F由B、I和L决定C.I由B、F和L决定D.L由B、F和I决定7.有关磁感应强度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磁感应强度是用来表示磁场强弱和方向的物理量B.磁感应强度的方向与磁场力的方向相同C.若一小段长为L通以电流为I的导线,在磁场中某处受到的磁场力为F,则该处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一定是F/ILD.由
4、B=F/IL可知,电流I越大,导线长度L越长,某点的磁感应强度就越小8.在匀强磁场里,有一根长1.2m的通电导线,导线中的电流为5A,这根导线与磁场方向垂直时,所受的安培力为1.8N,则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为__________T。9.一根长20cm的通电导线放在磁感应强度为0.4T的匀强磁场中,导线与磁场方向垂直.若它受到的安培力为4×10-3N则导线中的电流强度是_________A。若将导线中的电流减小05A,则该处的磁感应强度为__________T,当导线的长度在原位置缩短为原来的一半时,磁感应强度为__________T。10.如图所示,PQ、MN为水平、平行放置的金属导轨,相
5、距1m,—导体棒ab跨放在导轨上,棒的质量为m专业技术资料word资料下载可编辑=0.2kg,棒的中点用细绳经滑轮与物体相连,物体的质量M=0.3kg,棒与导轨的动摩擦因数为μ=0.5,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2T,方向竖直向下,为了使物体匀速上升,应在棒中通入多大的电流?(g取10m/s2)MPQNMab第10题11.(2002上海)磁场具有能量,磁场中单位体积所具有的能量叫能量密度,其值为,式中B是磁感应强度,μ是磁导率,在空气中μ为一常量。为了近似测得条形磁铁磁极端面附近的磁感应强度B,一学生用一根端面积为A的条形磁铁吸住一相同面积的铁片P,再用力将铁片与磁铁拉开一段微小距离Δl
6、,并测出拉力F,如图,因为所作的功等于间隙中磁场的能量,所以由此可得磁感应强度B与F、A之间的关系为B=_______。第11题NPF参考答案:1.C2.A3.B4.BD5.AC6.B7.A8.0.39.0.05,0.4,0.410.2A11.专业技术资料word资料下载可编辑第三章第3节几种常见的磁场班级: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组题人:佟玉满1.(1)磁感线是一些有方向的假想,每一点的切线方向都跟该点的相同。磁感线的地方磁场强,磁感线稀疏地地方磁场弱。磁感线为,在磁体的外部磁感线由N极,回到S极。在磁体的内部磁感线则由指向N极。两条磁
7、感线不能,磁感线也不。(2)如果磁场的某一区域里,磁感应强度的处处相同,这个区域的磁场叫。距离很近的两个异名磁极之间的磁场,通电螺线管内部的磁场(除边缘部分外)都可认为是匀强磁场。(3)磁感应强度B与垂直磁场方向的面积S的乘积,叫做穿过这个面的,简称磁通。公式,单位是。(补充)磁场中穿过某个面积磁感线的总条数穿过该面积的的磁通量的大小。磁感应强度B为垂直磁场方向单位面积的磁通量,故又叫。(4)安培认为磁性起源是在分子、原子等物质微粒内存在一种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