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160945
大小:30.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0-27
《基于智能电网的配电自动化建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基于智能电网的配电自动化建设 摘要:智能电网配电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不但能够降低电能损耗,也能够提高和健全电网系统,保障整体运行质量,同时也能够快速处理事故和确保供电安全性,基于此该文主要分析了智能电网的配电自动化的建设。 关键词: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 中图分类号:TM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1(a)-0018-03 国家电网公司在新形式发展上,是根据我国电网的实际情况以及世界电网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并将高压电网、各个等级电网进行协调,从而实现信息化、自动化发展方向,并努力使我国电网在未来实现智能化发展方向。配电系统作为智能电网中的重要内容以及基础部
2、分,要促进其供电运行的可靠性,不仅要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还需要提高供电的质量和供电的能力,并将配电网作为实现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这样才能保证智能配电网的更快发展。 1智能电网配电实现自动化的建设意义 在智能电网中,实现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是其组成的主要部分,有很大必要性,第一,可以有效提升电力企业运行效率,丰富管理手段,减省生产工作环节,提高决策科学性,有利于安全质量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第二,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可通过自动判断、快速复电,最大限度减少因电量损失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可降低人力的投入,降低人工成本;可以随机优化调整运行方式,合理控制负荷,监控窃电行为,使线路损耗降至最低。第三,具有
3、良好社会效益。降低停电次数,缩短停电时间,调节电压功率提升供电质量,增加用户对供电企业的满意度。 2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建设的标准 现阶段,国家电力行业已经形成管理智能电网标准机制,以便于协调以及指导电网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智能电网技术标准机制包含众多领域,规划和综合、智能发电和通信及配电、输电、调度、变电、用电等,共92个系列、26个技术领域。配电自动化建设标准主要包括为几方面,其中为对技术的建设、技术的指导以及系统的自动化、验收、设备系统、维护运行等相关标准。如《配电自动化运行维护管理规定》《配电自动化技术导则》《配电自动化试点建设与改造技术原则》《配电自动化系统功能规范》等。 3配电自
4、动化系统组成 3.1?Y构层次 第一层为现场设备层(终端层)。是以馈线、配变、运动终端单元以及电量集抄器组成的,是配电自动化终端设备的形成与表现。用于开闭所、柱上断路器、环网柜、配变等监视与控制,不仅能形成一定的三控功能,还能对存在的故障进行识别、控制,这样在配网自动化设备中,才能对主站以及子站的实际运行状况进行检测,才能促进运行的优化性,才能检测出配网的实际运行状况等各个工作。 第二层为区域集结层(子站层)。将配电网中的各个区域进行划分,并在每个区域上划分出电子站,从而形成区域性的工作站。接着,将区域内的所有分散配电终端设备集合起来,这样不仅能保证各个结构层次的优化性,提高整体的信息传
5、输效率,还能利用配电通信网对各个范围内的信息汇集、实事数据采集上传、当地监控、通信监视、隔离和定位馈线故障等功能,为控制中心提供数据基础。 第三层为配电自动化控制中心层(主站层)。建设在城市的调度中心,一般配备基于交换式以太网的后台系统。其中,还能实现配电地理信息系统、相关的管理功能以及服务功能等。用于监控和管理整个配网系统,分析数据,判断运行情况,提用策略,发出指令,智能化处理应急情况等。同时也能够协调子站关系,保证能够运行在最佳状态中。 3.2集成后的结构组成 由于目前供电企业电网调度系统EMS等各系统已运用成熟,在配电自动化建设应通过信息交换总线实现配电自动化系统DMS、调度EMS
6、系统、电网GIS、生产管理系统PMS、调度OMS系统、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数据集成,同时预留与其他信息系统的标准集成接口。主要结构如图1: 4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安全保证 第一,一次配电网的安全运行。要保证配电自动化系统的运行安全,必须要求一、二次设备及其辅助部份动作可靠、自愈策略符合网络结构和运行方式要求、动作顺序正确等。因此在实施时,应对一次设备进行全面检修,进行必要的改造,确保各项功能齐全,动作可靠;对继电保护及远动装置要选用技术相对成熟有运行经验的品牌设备;实施方案要符合配电网实际,应选择双电源,分段合理,N-1负荷转带能力较强的线路,否则必须进行改造;投运前,认真核算保护、告警
7、、启动等定值,确保合理配合;要慎重使用自愈功能,认真分析配网故障状态下的各种可能情况,论证各种故障恢复方案的风险,制订科学的FA策略,自愈功能应该经过模拟故障下对全线路各设备联动调试正确后方可投入,否则可能造成设备二次受损、停电范围扩大等严重问题。 第二,通讯安全。为了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应积极采用如虚拟交换、防火墙、加密、隔离、网络管理等技术措施,防止企业信息泄密、防止终端病毒感染、防止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