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143319
大小:5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7
《整合信息技术搞好中学语文创新教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整合信息技术搞好中学语文创新教育摘要:巧妙使用信息技术服务于初中语文教学,将会给课堂教学创造更大的奇迹,为语文教学增添更多的辉煌。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语文创新教育信息技术的革命突破了时空障碍,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意味着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内容是丰富的,意义是深刻的,作用是巨大的。它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使各种教学资源、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
2、经过组合、重构,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成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和过程模式的根本性变革,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不断尝试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机整合,并在语文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是根据学科性质、语言特点,凭借教材和其他教学媒体,在学生习得语言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开掘学生的创新潜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教学实践活动。具体到
3、语文教学,我们要做好以下几点:一、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学好语文基础知识这是创新的前提。古人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只有博采众长、涵摄百家,才能创新。郭沫若推翻陈见、横空出世,为曹操和武则天翻案,首先得益于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博大精深的历史知识。我们要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尊重权威,尊重名家、大家,尊重前辈和他人的研宄成果,努力学习,汲取营养。只有学好课内知识,又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才能厚积而薄发,形成敏捷的思维,产生各种真知灼见。
4、不学无术,却指望“天上掉下个林妹妹”,那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二、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思维的重要特征之一。人们在其认识活动中经常对一些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产生疑问、困惑和探究的心理,这种心理又驱使着人们进行积极的思维,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基石,它体现了思维过程中的灵活性、深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高度肯定和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为中外教育家所共识。孔子就要求自己和学生“每事问”,他高度评价
5、问题的价值及意义,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理学大师朱熹也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是对学习中的问题意识科学而辩证的阐述。宋代的另一著名学者陆九渊的观点则更精辟,他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对问题意识作用的充分肯定。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得更生动形象,他在一首诗里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国外也有很多学者极力推崇问题及问题意识。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
6、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苏格拉底也同样认为,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诞生。近代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尔说:“科学只能从问题开始。”“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一一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触发新问题的问题。”爱因斯坦也强调:“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解答可能仅仅是数学或实验技能问题,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则要求创造性的想象,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要让学生在标新立异中提高学习能力和素质。学生的质疑能力实际上是自学能力和理
7、解能力的外显,学生质疑的深浅,反映了钻研知识的程度。让学生在学习中标新立异,有助于发散式(辐射式)思维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我们为鼓励学生质疑、标新立异,立下了“三不”规定,即不呵斥质疑学生、不讽刺标新立异的学生、不敷衍质疑学生。设计讨论问题力求一石激起千层浪,每教完一篇课文,安排时间让学生质疑;每上完一个单元,安排一节课让学生考老师(由学生提问题,让老师谈看法或作解答),改变了以往单元测试由老师考学生的惯例。这样做不仅拓展加深了学生所学的知识,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融洽了师生关系,形成
8、了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四、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要促进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协调发展。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协调发展,有利于提高辩证分析能力,有助于撞击出智慧的火花。有人说,爱因斯坦的伟大就在于他不为任何人的意志所支配。还有人认为:“他的天才的相对论也就是在这种无拘无束的思考空间中产生出来的。”人们的这种看法是不无道理的。五、营造教学的民主氛围例如发言必先举手,老师同意方能开口;发言必站立,老师不发话,不得坐下;不许在老师讲话时插话,否则会视为大不敬;坐,则要昂首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