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青铜时代的音与舞蹈

云南青铜时代的音与舞蹈

ID:22138298

大小:58.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0-27

云南青铜时代的音与舞蹈_第1页
云南青铜时代的音与舞蹈_第2页
云南青铜时代的音与舞蹈_第3页
云南青铜时代的音与舞蹈_第4页
云南青铜时代的音与舞蹈_第5页
资源描述:

《云南青铜时代的音与舞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云南青铜时代的音与舞蹈从明清以降,乃至现代,人们常把葫芦笙和芦笙这两种不同的乐器混为一谈。而在唐宋时期,是把这两种乐器分得清清楚楚的。例如,唐人樊绰在《蛮书•蛮夷风俗第八》中记载云南少数民族风俗时说:“少年弟子暮*夜游行间巷,吹壶芦笙,或吹树叶。声韵之中,皆寄情言,用相呼召。”这里所说的“壶芦笙”,就是葫芦笙。宋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把芦笙和葫芦笙这两种乐器记述得很明白:“瑶人之乐有卢沙、统鼓、葫芦笙。卢沙之制状如箫,编竹为之,纵一横八,以一吹八,伊嚜其声……葫芦笙,情竹于瓢,吹之呜呜然。”周去非描述的“芦沙”,就是现代少数民族仍使用的芦笙。云南出土文物中未发现过

2、。而他说的“葫芦笙”,就是现代弈、佤、怒、拉枯、捧、纳西等小数民族仍在使用的,用葫芦挖空作音斗,上插5——6支竹管,内嵌竹或薄铜片制的簧片,用以吹奏的乐器——葫芦笙。二千多年以来,葫芦笙的形制一直没有变化。远在青铜时代,一般平民大量使用的应该还是用葫芦挖空后制成的葫芦笙。现在能从考古遗存中见到的青铜铸的葫芦笙,只不过是少数贵族的陪葬器物罢了。葫芦笙的演奏方法,古今无区别。在著名的云南“开化铜鼓”和晋宁石寨山M13■3铜鼓上,都刻划了吹奏葫芦笙的人物。最生动的是晋宁石塞山M17

3、23“铜舞俑”4件。其中一个铜俑,高约9厘米,梳银锭式发髻,髻根缠一条长长的飘带,分两条向

4、背部下垂。耳朵、手腕佩环,右肩挂剑带垂至腰间部位系短剑一柄。身披披毡,双腿上各系一条带子,跣足。此俑向人们立体地展示了二千多年前吹奏葫芦笙的方法:口吹葫芦笙之细端,双手棒住球状音斗,手指按住音孔。鼓,右手拍之”,仔细观察后,此“鼓”应为锌于。与详于合奏的乐器还有葫芦笙。钟周代的青铜打击乐器,传入云南以后形制略有变化。祥云大波那铜钟一枚,出土于木椁铜棺墓内,钟呈圆筒状,高47厘米,通体装饰卷云纹。钟体两面有对称长方孔,舞部有对称圆孔。由于该墓时代为战国。这是云南时代较早的铜钟。在昌宁县发现的一枚高37.5厘米的铜钟上,铸出双蛇纹和3.条牛纹,推测时代也可能早到战国。祥

5、云县检村出土的一组3枚编钟,大小相同丨均为高30厘米,呈扁圆形,顶部有三角形钮。钟的双面均铸出精美花纹,一面铸双鹭紋,另一面铸二兽搏斗纹饰。®这组纹饰完全相同的编钟时代属战国。云南最大的一组编钟是在牟定县出土的,发现时还有一面铜鼓共存。这组编钟共6枚,最大的一枚通体高53厘米,其余5枚依次递减,最小的一枚通高43厘米。编钟形制为扁圆体形,顶部为半环形。这组编钟中,最大的2枚钟体双面纹饰是蟠蛇纹,其余4枚钟体一面铸蟠蛇纹,另一面铸回旋纹。时代也是战国。在云南最新发现的编钟是1992年在江川李家山第二次发掘中出土的。这套编钟共6枚,钟为扁圆形,上大下小,口平齐,顶上半环

6、形钮。钟体双面铸左右对称的三连云纹及雷纹。云南最重要的一组编钟,是晋宁石寨山6号墓出土的6枚一组的“滇王编钟”,6号墓内因出土“滇王之印”黄金印一枚,与《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相吻合:“元封二年(李案:公元前109),天子发巴蜀兵击灭劳浸、靡莫,(李案:天子乃汉武帝)以兵临镇,溴王始首善,以故弗诛。滇王离难西南夷,举国降,请置吏入朝,于是以为益州郡,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确证6号墓为滇王墓。“滇王编钟”最大的一枚通高40.3厘米,最小的一枚通高29厘米。钟纽为半环状纽,钟体筒形,上大下小,剖面呈椭圆形。钟体之两面各铸蟠龙4条,左右对称《唇口铸宽带纹样,宽带之上下由

7、绳辫纹,中间由勾连云纹组成。类似铜纽在南涧出土一枚。从我国内地文物资料可知,编钟的演奏方法应当是悬挂在架上击打。云南发现的编钟有一个特点:多数由偶数组成,一般为6枚,而中原一般是奇数。羊角钮钟其实,羊角钮钟也是钟的一种。但是因为此种铜钟仅分布于云南、广西、广东和越南北部,总数仅仅31枚。又因为这种钟的形状过于奇特,钟的钮象两只朝外岐出的羊角,我国南方考古学者给它定名为“羊角钮钟”®。本文将其与铜钟并列而分开叙述。此类铜钟在云南共发现11枚。楚雄万冢坝Ml的腰坑内出土6枚,均为素面无纹,体量大小则依次递减。最大的一枚高21.6厘米,最小的一枚高15厘米。新平莫沙发现4

8、枚。晋宁石寨山M6即滇王墓内也出土一枚,发现时钟钮的一只“羊角”已缺失。楚雄万家坝这6枚一组的羊角钮编钟是目前已知同类器物中最早的,时代属春秋时期。以一般铜钟、编钟的演奏方法推测,羊角钮铜钟,或一组成为羊角纽编钟,应当也是悬挂而击打铃第一种:串铃,或称马铃。在晋宁石寨山6座墓内与马具、马饰置放在一起出土。共发现12枚,高度在5厘米至9厘米之间不等。形制变化多样。有扁圆体形,顶部或有环形双钮,或无钮。铃舌有铜质和木质两种(出土时木质铃舌犹存)。有八棱扁圆体形,顶上有横管状环钮,有的铃上还铸有晰蜴图案。这些铜铃装饰在马身上,原本应该有相当数量,惜出土时已大部份无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