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138048
大小:51.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7
《云冈石窟造像的美学意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云冈石窟造像的美学意蕴【】云冈石窟运用了丰富的造型手法,表现出气韵、形外之神、中和等中国传统美学意蕴,又以含蓄的艺术语言传达着造像艺术的至美境界。 【关键词】云冈石窟;中国美学;气韵;传神;中和 一、气韵生动,境生像外 “韵”不论在何种艺术中都是一种生命力的呈现,它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有序的动态感,如同音乐一般,是有规律的声音运动。韵是东方美学的特殊范畴,季羡林先生把“神韵”列为中印美学的共同点,提出要以暗示性和含蓄性来解释神韵说中的“韵”的范畴,云冈石窟造像艺术正是以气韵生动的造型和形象,
2、在有限的形色中,表现无限的情意,以气之运旋来描绘一切有生命对象的生动之状。 云冈石窟第十二窟窟前室雕刻了大量乐舞伎和乐器形象,人们称其为“音乐洞窟”。北壁最上层从东到西贯通14个天宫乐伎,分别以坦鼓、埙、义觜笛、细腰鼓、琴、箜篌、筚篥、琵琶、排箫、齐鼓、吹指等乐器演奏乐曲;天宫乐伎下,16个飞天舞伎组成与乐伎交相互动的舞蹈群体;明窗之上和东西两边安排了18个持不同乐器的菩萨乐伎,他们面相和悦,栩栩如生;明窗以下门拱雕饰富丽,动感强烈,九坐佛于拱门门楣之中,外圈是举止轻飘,气韵雄放,动作连贯,线条
3、流畅的飞天舞伎,舞者令人心旷神怡;内框为一组飞天乐伎,怀抱各自乐器,呈编队飞行演奏状。北壁的众多乐伎舞伎是宏大歌舞场面的主体,窟顶的飞天歌舞伎是整场歌舞演出的领舞、领奏和指挥。窟顶平棊藻井的飞天舞伎,全都彩带飘飞,身体纤柔,环绕在莲花周围;南壁列柱上方和东西壁与窟顶相交之处安置了六个夜叉乐伎,乃镂空式高浮雕,其中五个各执弹拨乐器、吹打乐器和打击乐器,作演奏状。一位于两列柱之中,扭腰耸胯,双脚交叉而立,两手合掌,两食指相对拨者。最为引人注意的是中央起舞指挥状夜叉乐伎,他面对多达170个乐伎舞伎,以高
4、昂的热情,投入到对这一庞大乐舞队伍的指挥之中。 第十五窟内,西壁的水藻和鱼鸟浮雕,运用了单层雕刻加阴线描技法,具有浓厚的装饰意味,画壁中沙鸥翔集、鱼跃于渊,构图既讲究对称又于对称中寻求变化。在形式内容相同的尖拱坐佛龛上部,雕刻了演奏祝、细腰鼓、箜篌、阮咸、横笛、钹、毛员鼓,筚篥等乐器的飞天乐伎,这些乐伎身材修长,飘带翻飞,动作自如,相向而舞,传达了以飞通神的乐舞精神。 二、传神写照,形神兼备 中华美学非常注重境界,即对“言外之意”与“形外之神”之追求。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以“意”为中心的文化
5、建构,而“形”、“神”关系乃是中国画论,甚至一切造型艺术的重要问题。“形”为手段,“神”乃理念,“以形写神”与“传神写照”这个重要命题,表现在造型艺术上便是强调‘以形写神”,重表现与情感因素。通过造型手段,佛的庄严肃穆以及温文安详的气质被艺术家们刻画得栩栩如生,传神是中国艺术的最高审美要求。云冈石窟造像艺术无不承袭了传统“以形写神”的优良传统,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和性情特征时都透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和线条传达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匠人不仅遵循了“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佛像仪轨,并且每一尊佛、菩萨都流溢出
6、自由的灵感发挥和独具匠心的意境创造。 云冈编号为5-12的洞窟,次龛的佛像头高45厘米,肉髻高耸,长眉细目,鼻梁高直,两翼分明,嘴角两侧上翘,笑容微微显露,身体前倾,颔首视下,蕴藏了极大的智慧与宽容。第十八窟是昙曜五窟中雕刻内容比较多的一个洞窟,主像为三世佛,主尊为立佛像,身披千佛袈裟,器宇轩昂,其抚胸的左手雕刻细腻丰满,动感强烈,实为古代艺术雕刻中写实主义与写意主义有机结合的典范。 在主佛像的两侧分别雕刻了胁侍菩萨和佛的十大弟子,这是云冈石窟中体现佛祖释迦牟尼及其胁侍诸像最为隆重庄严的造像组
7、合。雕刻于第十八窟坐佛像两侧的十大弟子形象由于水蚀风化,西侧的五个已模糊不清,而东边的一组则较为清楚:五个弟子像神态各异,形态不一,惟妙惟肖。雕刻在主像左侧,高浮雕菩萨头像右上方的被称为“大迦叶”的弟子像显得非常特别,这一头像呈圆雕状,脖颈的横断面与壁面相连,这样,整个头部就全部离开墙壁,人物的形象塑造具有浓厚的西方情调,头像雕刻刀法娴熟,细致入微,深目高鼻,笑容可掬,一改佛教造像“笑不漏齿”之传统,一排整齐的上齿显露在外;两眉宇间的眉头以优美卷曲形状雕就,渲染了人物的欢悦情感;后倾的额头,突出了
8、智者的特点;额头两颊回缩,面部颧骨凸出,下颌骨形状分明,非常传神。 三、中正和谐,阴柔并济 “中和”在中国古代具有形而上的高度。儒家经典著作《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之美是中国古代艺术创作的终极追求,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根本精神,贯穿了整个古代艺术审美范畴。 “中”的基本含义是“正”,不偏不倚,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强调的审美尺度。在佛教中指脱离两边或两个极端不偏不倚的道路、观点和方法,它被奉为佛教的最高真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