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136946
大小:61.06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27
《玉米果穗结实性差的原因及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玉米果穗结实性差的原因及对策摘要从品种、气候、栽培等方面分析了玉米果穗结实性差的原因,并提出了对策,以期为提高玉米果穗结实率提供参考。关键词玉米;结实性差:原因;对策辽宁省新民市是农业大市,种植业以玉米为主,多年来玉米结实性差常困扰着农民。玉米结实性差是指玉米穗出现不同程度的缺粒、缺行、秃顶现象,减产在10%〜30%。为此,笔者做了仔细调查,分析总结出玉米果穗结实性差的原因及防治对策,现介绍如下。1玉米结实性差的原因品种遗传特性玉米本身雌雄不协调,玉米的雄穗是由顶芽发育而成,雌穗是由腋芽发育而成。一般雌穗比雄穗发育晚8d左右,但因品种而异。雌雄不协调的品
2、种常因雄穗利用顶端优势大量吸收养分,而使雌穗营养不足导致顶部籽粒败育形成秃尖。不良气候因素一是高温干旱。玉米一生需要大量的水分,土壤湿度越大,玉米出现结实性差的几率越小。抽穗前后是玉米需水量最多的临界期,干旱不仅影响雌雄穗的正常抽丝和开花,而且延长开花和吐丝的间隔时间;此时玉米要求最适宜的温度为22〜26°C,温度高于30°C,花粉的活力降低,小花数量明显减少。另外,散粉期间温度高、相对湿度低,花粉的生命力会缩短1〜2h,而花丝易枯萎,造成受精不完全。二是阴雨天气。玉米散粉时,如果遇到阴雨等自然灾害,易导致玉米雄穗不能正常开花授粉,即使散粉,常因花粉吸水
3、膨胀而破裂,或粘结成团[1-2],失去活力,而雄穗的花丝未能授粉而不断伸长下垂,致使里面的花丝授粉困难,造成空穗秃顶。三是大风天气。大风影响授粉,开花期遇大风天气,不但影响花粉、花丝的生命力,同时吹散花粉,使其不能落到雌穗的花丝上,导致花丝授粉不良,出现秃顶缺粒。栽培原因玉米属高秆作物,需要充足的光照和通风条件。由于受密植高产观念的影响,种植密度普遍偏大,达万〜万株/hm2,造成田间通风透光不良,下部叶片过早枯黄,叶片光合能力减弱,制造的营养物质不能满足籽粒发育需要,使果穗顶部籽粒得不到足够的营养,且授粉时顶部花粉难以落到柱头上,形成秃尖或缺粒。营养缺乏
4、,满足不了玉米生长发育的需要,导致植株发育不良,物质积累减少,雄穗吐丝相对推迟,致使花期不协调,失去授粉机会,形成果穗缺粒。生育后期养分、水分不足,籽粒发育到中途便停止生长[3],使玉米果穗尖部秕粒增多而变成秃顶。玉米易受叶斑病、蚜虫、玉米螟、红蜘蛛等危害,尤其是雄穗顶部很容易遭到玉米螟危害,造成功能叶早衰,病虫侵入果穗,导致营养供应不足或受阻,往往形成空穗或授粉后不能正常灌浆结实。2对策选育优良品种根据新民市的气候条件、栽培条件,选择抗病性、抗虫性和适应性强的不秃尖品种,如郑单958、北玉288等,最大限度发挥优良品种的增产作用。适期播种,合理密植玉米
5、喜温暖不耐低温,全生育期要求比较高的温度。播种过早则出苗期长,出苗率低,苗弱,生理病害严重;播种过晚则影响玉米后期灌浆,导致成熟过晚[4]。新民市一般在4月25日至5月5日播种为宜,尽量避开高温期,适时播种。适当增加种植密度是提高玉米产量的措施之一,可以根据气候因素、灌溉条件、土壤肥力及品种类型等确定密度。留苗密度一般万〜万株/hm2,以创造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提高授粉率,减少缺粒损失。加强田间管理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本着前轻、中重、后补的原则,在定苗后追施适量复合肥,促进玉米营养生长。大喇叭口期追施适量高氮复合肥,确保后期生殖生长不脱肥;抽穗至灌浆期,
6、适当进行根外追肥。在施肥上,注意锌肥的施用,以促进籽粒饱满,满足玉米发育所需的各种营养,使果穗发育整齐抽丝一致,减少秃顶。在雄穗刚刚抽出顶叶尚未散粉时隔行或隔株去雄,减少植株水分和养分消耗,改善玉米上部通风透光条件,提高光合效率,减少玉米螟的危害,促进棒大、粒多,籽粒饱满。去雄不宜太多,特别是玉米的周围4〜5行不宜去雄,以免影响授粉,造成空穗。在雄穗吐丝期间连续进行人工辅助授粉。方法是在10:00左右2个人每隔2〜3行拉1条绳子顺着行间走动,使绳子带动雄穗摇摆,花粉粒均匀落在花丝上。每隔4〜5d辅助授粉1次,连续2次即可。如果授粉后6h内遇雨应重新授粉,
7、从而减少不利环境条件对结实率的影响,提高授粉结实率。玉米叶斑病可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防治。蚜虫用40%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喷雾防治。3参考文献[1]李春光.玉米结实性差的原因及预防措施[J].农村科技,XX⑺:14.[2]王长英,毛英魁.制种玉米结实性差的原因及对策[JL现代农业科学,XX(6):27.[3]谷良治,张玉松,毕俊昌.玉米品种结实性差的原因及预防措施[J].中国种业,XX(3):29.[4]米连明,任文义.玉米制种结实性差的原因及防治措施[J].河北农业科技,XX(5):8.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