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128925
大小:73.12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10-27
《杨振宁研究中国现代物理学史的动力和态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杨振宁研宄中国现代物理学史的动力和态度【摘要】本文概述了杨振宁研究中国现代物理学史的重要成果,探索杨振宁研究中国现代物理学史的动力,即其强烈的中国责任感,以及由此产生的研宄中国现代物理学史积极、热情的态度。“促进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正是杨振宁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是他所以要尽一份中国人的责任的目的之一。【关键词】杨振宁;中国现代物理学史;动力;态度杨振宁是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之一,在物理科学内,在理论物理多个方面,都作出了骄人的成绩,被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赛格雷誉为世界“三大全能理论物理学家”之一。鲜为人知的是,杨振宁对中国现代物理学史
2、研宄也有浓厚的兴趣,并且以累累硕果而引起世人瞩目。杨振宁研究中国现代物理学史取得了哪些主要成果?他为什么要研究中国现代物理学史?本文就这些问题试做一个归纳与探讨。一、杨振宁研宄中国现代物理学史的重要成果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杨振宁投入了很大的热情和精力去研究中国现代物理学史,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例如,《王淦昌先生与中微子的发现》说的是1952年,美国科学家戴维其万(R.Davis,」r.)用Be7的K电子俘获实验证实了中微子的存在,这一发现打破了1930年泡利(W?Pauli)提出中微子可能存在的假说后,关于中微子存在的实验久久未能取得成功的僵
3、局,引起了世界的轰动。然而,世人并不知晓,戴维斯实验验证中微子的方法是由中国浙江大学科学家王淦昌于1941年提出的。杨振宁为此与另一位中国科学家写了《王淦昌先生与中微子的发现》一文,发表在中国《物理》杂志上,澄清了这一历史事实。又如,早年我国物理学家赵忠尧与电子对产生和湮灭的事情。1930年留学美国的中国青年科学家赵忠尧发现了重元素(如铅)对硬y射线的“反常吸收”现象和与“反常吸收”相伴的“额外散福射”。以此为实验基础,美国人安德森于1932年发现了正电子,1933年英国的布莱克特和奥克里尼阐述了正负电子对产生和湮灭的过程。这两个标志性的事件证
4、实了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1928年提出的量子电动力学理论,安德森还因此获得193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由于种种离奇而又微妙的原因,赵忠尧两项实验的重要性在国际物理学界的经典文献中长期得不到应有的反映。所以杨振宁与李炳安用英文合写了《赵忠尧与电子对产生和电子对湮没》(载InternationalJournalofModernPhysicsA,Vol.4.No.l7,P4325,1989)一文,说明了赵忠尧的实验不仅发现了电子对产生和湮灭的现象,同时也促进了正电子径迹的发现,和其他中国著名科学家一道,纠正了这一令人遗憾的事,澄清了事实真相,以正物理学
5、界视听。除上述以外,杨振宁还为吴大猷、吴健雄、邓稼先等中国杰出的科学家写过小传、传记或文章,介绍并充分评价了他们的科学贡献,以及许多有关吴有训、周培源、黄昆等中国杰出科学家其人其事的文章,宣传了他们的科学贡献。、杨振宁研宄中国现代物理学史的动力中国责任感杨振宁自幼接受中华文化的熏陶,四岁时母亲就用《龙文鞭影》的故事教他识字三千,初中两个暑假父亲专请清华历史研宄生给他讲《孟子》。抗战八年在西南联大所受的本科和硕士教育,及亲历的刻骨铭心的国难危机、个人与家庭的危险艰难等,这些经历不但使他了解了中华民族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也熟悉中国百多年来受到列强
6、侵略的屈辱史。在他因做出科学上的巨大贡献即将获得世界科学最高殊荣一一诺贝尔奖的前夕,父亲给他题词“每饭勿忘亲爱永,有生应感国恩宏”,此家训更是让他终生难忘。他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血管里流淌的是中国人的血液,没有忘记过自己是炎黄子孙的一分子,没有忘记过自己的“根”在中国。与他共事达16年之久的华裔物理学家聂华桐教授动情地用“根”和“血浓于水”五个字,描述和评价了杨振宁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对中华民族的深厚感情:“杨振宁对自己的‘根’从来没有忘记过,他身在美国,心里对中国的情形是非常记挂的,一直关心中国各方面的发展。”“杨振宁是牢记根本的一个人,对中国有非
7、常深厚的感情。他关心中国人的生活是不是在改善,关心中国的科学技术是不是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关心培养中国的人才,关心中国的前途。对于在美国的中国人,他也在可能的范围内,尽力扶助。不仅我们这批知识分子,就是在华侨社会的人,也都得到了他的帮助,这种血浓于水的感情,对于中国的那种骨肉之情,在我和他相处的16年里,是深深地感受到了的……”。现实中的杨振宁也确实如此.人们都会记得1957年12月100,他在庄严的诺贝尔奖颁奖晚会上发表演讲,公开谴责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入侵、对中国人的野蛮杀戮和无耻掠夺,并向世界宣称自己“为我的中国根源和背景感到骄傲”。
8、自那以后,他总是反复强调自己获诺贝尔奖时是中国国籍。在1982年他为自己60岁生日而出版的《杨振宁选集》写的“评注”中,他也一再说起自己对中国恒久而深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