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12713
大小:29.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7-11-15
《雨巷“丁香”意象的研究性阅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雨巷“丁香”意象的研究性阅读“丁香”意象的研究性阅读教学目标:1、探讨“丁香”在古典诗词中的常见寓意,并借此解读现代诗词作品,加深寓意的领会。2、启发有意识地积累一些常见意象的寓意,以便准确把握其他诗词作品。3、实践诗歌的一般阅读规律,培养自主阅读、自主鉴赏的能力。教学重点:探讨“丁香”在古典诗词中的常见寓意,并借此解读现代诗词作品,加深寓意的领会。时安排:1时教学时间:教学过程:一、导入:(2002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全国卷)1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2、。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据统计,这一题的得分普遍低下。原因是许多考生不知道古典诗词的许多意象是有着特别的含义的。因此,我觉得,咱们在平常的学习过程中,尤其是现在在学近体诗,更应该有意识地去积累一些常见意象的寓意。以便准确把握其他诗词作品。今天这节,我们就围绕丁香花作一个研究性阅
3、读。看看这一意象在古典诗词、现代诗中寓意。(一)认识丁香:丁香类似于百合,是纯洁、美好的象征。(美丽、高洁)。丁香的花是白色的,也有紫色的,它的花形很特别,一结一结的,人们习惯地称为丁香结。(二)了解在古诗词中丁香的象征意义明确:如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璟更把丁香结和雨中惆怅联系在一起了。他的《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这首诗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结作为人的愁心的象征的。
4、丁香开在暮春时节,很容易引发人的伤春情绪,所以丁香很自然地和感伤连在一起成为高洁、美丽、忧伤的代词。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过度:我们了解了“丁香”在古典诗词中的基本意象,或许能帮我们更好地把握现代诗词中的其他内容。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戴望舒的《雨巷》,在诗中作者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看看是否有同样的意味。二、欣赏《雨巷》雨巷[1] 戴望舒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
5、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hì
6、hù)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的,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pǐ)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7、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三、诵读、整体感知。(一)听录音,初步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二)自由朗读。回答以下问题:1读完全诗,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明确:忧愁的,哀伤的。2这首诗中,诗人用了哪些词语着意表现诗歌的这种忧愁、感伤的基调?①诗人在描写”我”时,用了”彷徨”“彳亍”“冷漠”“凄清”“惆怅”等词语表现诗人的孤寂、迷惘的心情。②在描写”姑娘”时,用了”哀怨又彷徨”“结着愁怨”“凄婉迷茫”表现了”姑娘”像”我”一样的迷惘、彷徨。③在描写雨巷时,用了”颓坦”“寂寥”两个词,描绘了一幅寂寞、凄清的”雨巷”图
8、过度:大家读了一遍,便有了这么多的感觉。的确,我们感觉到这首诗很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我”为什么会这样哀怨?为什么会产生这样失落、惆怅的情感呢?让我们了解一下创作背景与作者生平。四、创作背景与作者生平明确:戴望舒(190-190),浙江杭县人,现代诗人。主要有诗集《我的记忆》(包括《旧锦囊》、《雨巷》、《我的记忆》三辑,与1929年出版)、《望舒草》等。他是中国新诗发展中“现代派”的代表诗人,成名作《雨巷》被叶圣陶先生誉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作者也由于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雨巷》这首诗写于1
9、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汇总,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五、明确《雨巷》中意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