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新闻真实性反思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新闻真实性反思

ID:22120277

大小:66.62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27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新闻真实性反思_第1页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新闻真实性反思_第2页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新闻真实性反思_第3页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新闻真实性反思_第4页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新闻真实性反思_第5页
资源描述: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新闻真实性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新闻真实性反思【摘要】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介”。速度快、传播广、影响大等特点让网络媒介具有了传统媒介无法比拟的传播优势,但同时也隐藏着巨大的危机。网络新闻报道失实就是其中之一。本文从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虚假新闻的新特点入手,对网络新闻失实的表现和容易出现失实的媒介及领域进行梳理分析,最后从制度建设、行业自律、媒体管理、新闻从业者职业素质教育等方面进行反思,为增强网络新闻公信力、营造健康网络环境提供借鉴。【关键词】网络新媒体新闻真实性虚假新闻新闻失实一、新媒体环境下虚假新闻的新特点随着新媒体的异军突起,新

2、闻传播途径越来越多。作为新媒体的代表,网络克服了报纸的版面限制、广播电视的节目时长限制,降低了信息传播的门槛,使信息得以爆炸式的增长。网络媒体“海纳百川”的内容特性和多渠道的传播特性无疑为虚假新闻打开了便利之门。与前几年相比,网络新媒体环境下,虚假新闻的传播又有了新的特点。1、速度快、传播广,难以找到源头,管控难度大对大多数网站或平台来说,发布新闻的过程就是寻找稿源、复制、简单加工、粘贴等几个简单步骤,一两分钟,就可以让一条新闻在网上发布呈现。一条未经查实的虚假新闻,一旦被某位编辑发布上网,在短时间内就会被众多网站转载,能够立即形成舆论热点。面对海量的信息

3、源,凭借编辑个人的业务素质、经验能力,甚至是主观喜好来选取、编排新闻,更是普遍现象。并且,在二次传播中,还存在稿源标注不规范、更改标题或对稿件再加工等情况,往往难以找到虚假新闻传播的最初源头。虚假新闻一旦在网络上发出几乎就是失控的,即便是立即删除了,也可能早已被多方网络媒体和平台转载,管控难度变大,辟谣和澄清也难以完全消除其所造成的影响。2、呈现高度的媒体融合态势当前,互联网上的虚假新闻呈现出高度的媒体融合特征。同一内容在传统媒体、新闻网站、客户端、微博、微信等诸多平台“拷贝式”传播,并存在互相作用的效应。例如,一些传统媒体的记者热衷于利用微博、论坛的爆料

4、制作新闻,却疏于调查核实,导致虚假新闻产生。同时,传统媒体的虚假报道又借助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实现二次传播。这些不同形态媒体之间信息流通和共享的便利,导致出现“一假致众假”的情况。此外,在虚假新闻的网络传播中,主流网络媒体一旦参与其中,则会成为虚假新闻的“合法”新闻源,被广泛引用和转载。3、虚假新闻传播期较短在《新闻记者》杂志推出的2014年度虚假新闻评点报告中可以看出,该年度发生的虚假新闻传播事件,从产生、发酵到真相大白,基本上只有一两天时间。舆论环境对虚假信息的容忍度有限,追求新闻真实性是社会共识,多数虚假新闻因此只能“昙花一现”。究其原因,主

5、要是新媒体环境下,参与揭发、批评虚假新闻的主体越来越多,新闻当事人与新闻有关的权威部门、其他媒体、普通公众都成为了纠错主力。正是由于网络平台具有公开性、交互性的特点,传统上被排斥在新闻制作流程之外的公众借助互联网平台实现了对新闻传播过程的介入,无处不在的受众“眼睛”,使虚假新闻被揭穿、被辟谣的效率大大提高,生存期普遍较短。二、网络虚假新闻的传播渠道根据《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5)》的统计,近六成假新闻首发于微博。如2014年8月网传“上海地铁出现老外晕倒车厢无一人相助,反而仓皇逃跑”的视频,不少媒体未核实信息即在微博上发布,引发网民热议,此后上海地铁方

6、面证实消息并不属实,“列车进站后站务员及时上车对外籍乘客进行救助”。报告对2014年传播较广、比较典型的92条假新闻进行了多维度分析,发现有59%的虚假新闻首发于微博。报告认为,微博平台开放性高,像一个公开的信息交流广场,人人都可以在上面发布信息,因而成为众多新媒体假新闻的信息源。首发于网络媒体的假新闻占比32%,位列第二。此类媒体基数大,但多为传统媒体转型而成的新媒体形态,其中较有影响力的假新闻有10月28日的《中国“落榜”世界空气最差20城》、12月17日的《最新中国癌症地图出炉》等。微信首发的假新闻虽然数量不多,但因其封闭式传播环境,不像微博“广场”

7、易形成不同信息之间的对冲,且“强关系链”之间存在“人情”“面子”等纠错障碍,自我纠错能力弱,辟谣难度大。三、网络新闻报道规范的失衡1、网络新闻把关人角色定位不明与传统媒体的层层把关相比,网络新闻的把关人并没有真正起到新闻把关的作用。他们大多依据热点热词、关注度、点击率等选稿标准进行“搬运”。谁来把关?如何把关?把关标准是什么?把关人角色定位的模糊是导致新闻失实的主要原因。同时,他们也承受着网络新闻海量性和有效把关的矛盾:人力上不可能对所有的资讯源进行控制;技术上还无法对所有传播的资讯进行审查和筛选。而在微博等相对开放的媒介平台,每一个匿名受众都有可能把参与

8、交互看成是新闻的一部分,也把对传播与再传播的参与看成是一种对新闻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