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118243
大小:52.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27
《小议探索中国宏观经济治理的新视角》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小议探索中国宏观经济治理的新视角宏观经济的表现是各国经济学界探究的主要课题,也是政府政绩的主要体现,而且和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息息相关。理想的宏观经济表现为,在相对较短的时期,比如在一到三年内,如何使经济总量稳定增长,波动较小,失业率被控制在公道的水平下,通货膨胀水平较低。宏观经济学正是探究如何才能达到这些目标的经济学科。因此说,宏观经济学是“实用”意义上的理论,应该通过其探究,帮助我们找到有指导性和操纵性的政策方向,也就是说,如何应用宏观经济学来指导宏观经济治理,从而实现宏观经济目标。国内主流的经济学探究目前沿袭的是西方经济学理论,从范式到假
2、设、数学模型都基本没有变化。而西方经济学,非凡是宏观经济学,可以说是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发达国家在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针对他们所碰到的经济现象进行探究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已经相当成熟,侧重于对经济现象进行解释,夸大实证探究;对比起来,中国学者对于宏观经济的探究更倾向于引出政策性策略,更重视规范性探究。而且,由于中国经济制度和社会发展的非凡性,西方宏观经济学在建立模型时的很多假设和中国现实不相符,这就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直接使用造成的“水土不服”。不加区别地将这类探究结论作为制订政策的依据,在国内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市场调节力度低的情况下,可能带来
3、的不仅是混乱而更可能是对经济的严重扭曲,这方面的主要体现在政府某些宏观经济政策,存在“一刀切”的简单化作法。比如往年第三季度对于中国经济中局部存在的由投资拉动的“热”的趋向,就采取了进步预备金率的办法。作为一剂猛药,立即导致贷款额下降,而实际上,很多行业仍然迫切需要贷款资金启动。假如仔细往看,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经济学界对于宏观经济是否过热的讨论更是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但结论似乎有简单化之嫌。要么言之凿凿地以为已经过热或有过热的明显趋向,要么铁板钉钉地咬定不过热。实际上,中国经济的复杂程度,是很难一以概之地以是否过热来做结论的。而主流宏观经
4、济学理论似乎也只是提供了这样一种熟悉新题目的途径。作为一种理论范式是无可厚非的,但用来指导中国经济治理的实践就失于简单了。国内理论界曾经讨论过中观经济学,如何界定中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范畴是一个本文不打算探索的新题目。然而宏观经济学的探究范畴过于宏观,对于中观新题目的探究不够,可能是我们无法有效地利用宏观经济学方***解决实际宏观经济新题目的一个主要原因。当我们站在很高的高度,探究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时,我们需要搞清楚这些传统的宏观经济指标在中国的形成和传导机制,而现有的理论框架和探究成果似乎没有给我们提供这样的工具和帮助。假
5、如局限于传统的宏观经济学方***,就很难让我们把视角转移到具有中国特色的宏观经济现象的构架过程中往。实在,即使是西方经济学,也是在某种经济构架之上进行讨论的,也就是开放和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所有假设都源于此。而中国的情况却很不同,忽略这样的本质区别,不讲宏观经济学理论适用的条件,就套用其探究范式甚至结论,是无益于事的。尽管有关是否存在中国经济学还有很多争议,无庸讳言,中国经济的非凡性提示我们,在探究宏观经济现象时,不可不顾其是建立在和中国目前不尽相同的社会制度基础上这样一个条件。至于转型过程中的中国的经济形态和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的不同,以及
6、现有的探究方法的适用性,还需要大量的深进的探究。中国宏观经济的特征是以投资驱动为主,产业主导型,而且投资中政府的投资所占比重较大,政府主导投资和行政干预的功能明显。这和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有非常明显的区别,以美国为例,其宏观经济体现为消费驱动,服务业主导,投资基本由私人进行。另外,中国的制度演进的步伐较快,而西方国家的制度体系基本定型了。相比之下,在投资,金融,法制,人力资源,技术,制度变迁等对宏观经济有重大影响的各方面,中国的情况都和西方差异很大,而且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西方在同一的制度框架下,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同一的市场环境,而在中国存在
7、着南北、东西、城乡等地理区域上的巨大差异。这种经济环境有较大的动态性和发生畸变的不确定性。而我们在进行宏观经济分析时,往往存在着不比较模型的使用条件,较多采用静态的宏观经济分析模型的缺陷,局限性是很难避免的。方***方面的尴尬,使我们既不能直接引用宏观经济数据,套用现成的静态模型,又不能只是依靠以前几次经济过热的经验,对目前的宏观经济做出客观的判定。所以,各家各派的观点也就无法同一,甚至无法建立共同的探究出发点。但是有些专家还是通过数据和直觉预感到了事情的本质。比如在往年部分行业表现出投资过快,价格上涨幅度和发展速度较高,汽车,钢铁,建材,
8、房地产,原油,粮棉等都很热,甚至出现了水和电力的短缺。另一方面,大部分消费品的价格仍然在下降,总的价格指数上升幅度不大。一些先行指标非凡是生产资料价格在上升,引起学者担心消费价格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