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技术下切除颅底脑膜瘤的应用研究

显微技术下切除颅底脑膜瘤的应用研究

ID:22103198

大小:77.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7

显微技术下切除颅底脑膜瘤的应用研究_第1页
显微技术下切除颅底脑膜瘤的应用研究_第2页
显微技术下切除颅底脑膜瘤的应用研究_第3页
显微技术下切除颅底脑膜瘤的应用研究_第4页
显微技术下切除颅底脑膜瘤的应用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显微技术下切除颅底脑膜瘤的应用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显微技术下切除颅底脑膜瘤的应用研宄杨志刚杨成蓉张德明李秋霖(雅安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四川雅安625000)【摘要】目的对在显微镜下手术的颅底脑膜瘤患者进行回顾、分析,以提高其效果及生活质量。方法按肿瘤生长部位不同,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在切瘤过程中常规使用Zeis显微镜进行手术操作。部分未能全切者术后辅以γ—刀放射治疗。结果26例病例中全切除23例,大部分切除2例,部分切除1例。木组术后无死亡病例。神经功能及症状体征加重1例。3例原术前有癫痫发作患者经手术及术后行抗癫痫治疗后痊愈。余全部都有不同程度恢复、好转或痊愈。结论颅底脑膜瘤是血运异常丰富的实质性肿瘤

2、,且颅底解剖复杂,凹凸不平,视野视角狭小多变,仍是专科的技术难点、热点之一。笔者认为:对血管异常丰富、风险较大者,术中使用高速磨钻扩大视野,骨窗要尽量贴近颅底,降低颅压及充分暴露肿瘤,使用显微操作技术,才能提高手术安全性及手术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而显微技术是手术成功、安全的关键。【关键词】颅底肿瘤显微手术【中图分类号】R61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4-0065-02随着显微技术的逐渐深入及医疗器械设备的不断发展,颅底肿瘤手术效果得以逐渐深入扩大和提高。笔者对1996〜2010年收治并手术的26例颅底脑膜瘤回顾分析如下。

3、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木组患者26例,男11例,女15例;年龄28〜76岁,平均46岁;病程1月〜5年。1.2临床表现头痛22例,头晕5例,颅内高压征5例,癫痫发作3例,嗅觉、视力、视野障碍6例,情感障碍1例,听力及共济运动障碍1例。肿瘤部位分布:前颅窝6例,前中窝1例,中颅窩18例(苏中蝶骨嵴外1/3处8例,中1/3处6例,内1/3处3例,颞底1例),后颅窝(岩骨后)1例。肿瘤大小分别为:3cm以下5例,3〜46cm15例,6〜8cm5例,8〜10cm1例。所冇病例术前均经CT、MRI证实,术中、术后病理确诊。1.3影像学表现CT、MRI呈信号均匀一致圆形

4、或类圆形占位病变。增强扫描显著增强24例,颅骨异常及侵袭者4例,肿瘤周围明显水肿者12例,信号不均呈混杂密度6例。1.4手术方法依照肿瘤部位不同选择合适手术入路以及切除程度。本组采用前额入路7例(7/26),翼点入路或改良翼点入路218例(18/26),乙状窦后入路1例。全切除23例,其中4例因侵袭颅骨,术中行颅骨磨除后用EC耳脑胶修复及脑膜修复重建;大部分切除2例;部分切除1例。术后6例拆线后送外院行γ—刀放射治疗。1.结果本组1例神经功能症状、体征加重,余好转或痊愈出院。无死亡病例。随访:最短2年,最长14年。其中2例残留复发,3例见坏死低密度灶(

5、γ—刀放疗后反应)。2.讨论颅底外科是现代神经外科的重要分支。尽管近10多年来己取得长足的发展,手术死亡率、致残率较以前有了明显下降。但由于颅底病变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和颅底病理解剖的复杂性,颅底外科仍面临严峻的挑战,是神经外科的难题、热点之一。当肿瘤侵犯脑神经和重要的血管吋,分离和切除肿瘤都会十分困难,且很难修复和重建大范围颅底骨缺损,术后容易出现脑脊液漏、颅内感染等。在0前的社会医疗环境、模式下还有很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及困难[1】。3.1手术原则问题颅底外科手术应遵循如下原则[1]:(1)良好的病变暴露:依照颅底解剖特征,选择路径最短和暴露最充分的入路进

6、行肿瘤切除。(2)骨窗选择尽量接近(贴近)颅底。(3)减少脑组织牵拉,选择最佳手术入路,充分利用解剖间隙,释放脑脊液,充分降低颅压和暴露肿瘤。(4)提高肿瘤切除率和降低手术并发症:联合应用显微镜、手术导航、内镜和各种电生理学监测技术。(5)术前准备硬脑膜、颅骨及软组织重建的合理方案,防止脑脊液漏等并发症,如骨蜡、生物胶、生物腱膜等。(6)把保护脑神经和脑组织功能,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作为决定继续手术或停止手术的主要依据,不能盲0追求肿瘤的全切率。3.2手术入路问题颅底肿瘤的手术入路选择是现代颅底外科最为关注的课题之一。手术入路的选择有多种[2,3],各有利弊。而多

7、数学者认为其设计原则应力求术野暴露充分,颅底重要结构得以保护。冋吋兼顾面部及功能的恢复。单侧或双侧额下入路可用于切除嗅沟、鞍结节、眶顶部或蝶骨平台肿瘤。而对斜坡肿瘤我院此方面经验少。我院最常用的手术入路为前额及翼点入路或改良翼点入路。但对蝶骨嵴内1/3脑膜瘤常感显露不佳,而对岩骨后脑膜瘤则采用乙状窦后入路,成功将肿瘤全切。3.3颅底脑膜瘤附着点处理问题[4,5],脑膜瘤生长分球形及片状生长两类。术前CT、MRI可明确其部位、大小、生长方式、与周围结构关系。对球形生长者,因包膜完整,一般亦不侵犯周围血管、神经,亦不破坏蛛网膜。因此对这类肿瘤,主要考虑先在肿瘤附着处阻

8、断烧灼处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