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094597
大小:81.5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8-10-27
《2017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第一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1课 俄国十月革命一、新时代的曙光──十月革命1.背景(1)一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苦难。(2)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政府,出现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临时政府掌握实权。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执行反人民的对外政策,并力图扑灭国内的革命火焰。(3)1917年4月,流亡国外的列宁回国,受到广大工人和士兵的欢迎。2.经过(1)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2)爆发:1917年11月6日(俄历十月,故称为十月革命
2、),彼得格勒武装起义。(3)胜利: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3.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与巩固(1)建立: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后,俄国建立了工人士兵苏维埃政权──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2)巩固措施①政治上: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②经济上: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企业收归国有;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③外交上:同德国、奥匈帝国议和,退出一战。(3)结果:1917年至1920年,苏俄经过三年艰苦的国内战争,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暴乱,取
3、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4.十月革命的特点①它打破了资本主义的包围,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俄国单独取得革命的胜利。 ②它走的是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扩大到全国各地的革命道路。 ③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从而形成急剧发展的两个不同性质的革命。二、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1.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2.促使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的诞生。3.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第2课 苏
4、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列宁的探索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了的经济。2.探索:在列宁的领导下,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3.效果:促进了苏俄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到1927年,国家经济恢复到战前1913年的水平。4.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本国基本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实事求是、勇
5、于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5.苏联的建立: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二、斯大林的探索1.苏联的工业化:1928~1933年,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这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了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大加强。2.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形成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注意: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苏联1936年新宪法
6、的制定。斯大林模式的特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3.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1)积极作用:在帝国主义包围和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使苏联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化国家,国防实力也大大加强,为以后苏联打败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打下了基础。因此,在一定历史阶段对苏联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2)存在严重弊端①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③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
7、滞不前。④经济发展粗放,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因此,从长远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三、启示1.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2.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具体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四、补充:俄国名称的变化:1917年二月革命前──沙俄;1917年十月革命后至1922年──苏俄;1922至1991年──苏联;1991年后──俄罗斯。第二单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第3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战后的“新秩序”
8、──巴黎和会的召开1.目的:战胜的协约国为了缔结和约,建立战后“新秩序”。2.时间:1919年1月-6月,27国参加。3.主宰会议的三巨头: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和·乔治和美国总统威尔逊。4.主要内容:(1)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领土、军事、政治、赔款、殖民地等问题做出了规定。(补充:和会无视中国的主权和战胜国的地位,把德国原在中国山东攫取的一切特权转让给日本,引发了“五四”反帝爱国运动,中国代表最终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说明弱国无外交。)(2)1919─19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