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无伴奏合唱的“黄金时代”

史上无伴奏合唱的“黄金时代”

ID:22093223

大小:56.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27

史上无伴奏合唱的“黄金时代”_第1页
史上无伴奏合唱的“黄金时代”_第2页
史上无伴奏合唱的“黄金时代”_第3页
史上无伴奏合唱的“黄金时代”_第4页
史上无伴奏合唱的“黄金时代”_第5页
资源描述:

《史上无伴奏合唱的“黄金时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史上无伴奏合唱的“黄金时代”:无伴奏合唱是合唱艺术中的一种类型。在欧洲音乐史上16世纪后半叶被称为无伴奏合唱的“黄金时代”,这与合唱艺术的发展密不可分,是史上诸多艺术家努力的结果,当然也有政治、经济、文化、生产关系等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的原因。本文从合唱的初步发展,到无伴奏合唱的产生,再到无伴奏合唱的辉煌进行分析,探讨无伴奏合唱发展的原因、成就及其特点。  关键词:无伴奏;合唱    合唱——声乐艺术形式之一,是指由两组以上的歌唱者,各按本组所担任的声部,共同完成两个声部以上的声乐作品的艺术形式。按声部划分可分为二部合唱、三部合唱、四部合唱等:按人声性质可分为男声合唱、女声合唱、童声合唱、混声

2、合唱等。合唱还分有伴奏和无伴奏两种类型。有伴奏合唱就是有其他器乐参与的表演方式。无伴奏合唱就是没有其他器乐作为伴奏,纯粹以人声为表现工具的一种音乐表演方式,这种形式能在发挥各声部、声区、音色的变现力前提下,又保持着音质的协调和格调的统一。无伴奏合唱“不与任何乐器组合,它本身就是一首完整的纯人声、纯合唱的作品”。在欧洲音乐史上,16世纪的无伴奏合唱已经掀起一个高浪,当时的“无伴奏合唱在演唱上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准,所以16世纪后半叶为‘无伴奏合唱的黄金时代”。  无伴奏合唱的名称始于天主教堂唱诗班的参拜席,中世纪以后,直到文艺复兴后期才用于世俗音乐当中。无伴奏合唱在音乐术语中称作acappell

3、a,本意是指“按西斯汀那小教堂的演唱方式演唱”。这是由于在帕莱斯特里那时期的西斯汀那小教堂里有着优秀的无伴奏合唱。欧洲教堂音乐十六世纪以前,都是用无伴奏的人声演唱,即使有器乐的参与,也不过是重复着人声的声部。在当时以教堂风格所写的无伴奏合唱都被称为acappella。虽然后来已经打破教堂风格,但名称一直沿用了下来。    一、合唱艺术初步发展    源于中世纪罗马的宗教音乐,格里高利圣咏是其典型形式,后来这种形式不断吸取其他音乐的特点,逐渐世俗化,然后形成了多声部宗教歌曲,多声部音乐的发展才成就了真正意义上的合唱艺术的诞生。从13世纪开始,“多声部的合唱成为复调的主要形式”,这大大推动了丰富

4、多彩合唱艺术。最早的复调“奥尔加农”(Organum)是由:“固定歌调”和“第斯康特”两个声部组成。声部的划分,是组成合唱的基本条件。其中“固定歌调”采用的是格里高利圣咏,而“第斯康特”则是创作的曲调。且仅仅由两个声部组成的旋律一般都不得超过纯四度,以平行四度的进行为主,还有一种“奥尔加农”也做平行五度进行。  合唱的最初形式以保持格里高利圣咏歌调的男高音为主旋律,以男声童声演唱代替女高音和女低音。由于童声的音量教弱,所以女高音和女低音声部只起到了助唱的作用。虽然合唱发展到这个时候,已经有意识的按照人声自然规律来划分三个声部,但是由于仍然遵循着妇女在教堂沉默的古训,而在人声的选择上只考虑男性

5、。直到12、13世纪法国巴黎“第斯康特”学派中的代表人之一——雷翁南“对传统‘奥尔加农’作了革命性的改编”。打破了圣咏对旋律的垄断地位,把女高音提到了旋律声部,后来声部也逐渐增加,新的合唱方式开始盛行。随着改革的继续,随后出现的“经文歌”“康都克特”“罗他”“法布顿”等歌曲形式,在音乐体裁、歌词、音乐创作以及演唱上都有了重大革新。    二、世俗性合唱带来的冲击    14世纪,随着社会的变革,自然科学与文艺也有了新的发展,世俗性合唱和新的表现手法陆续出现。“在这一时期,声乐作品的题材和篇幅都大大扩展了,旋律更富于个性,和声的意识与运用更加自觉,多声部的声乐作品逐渐增多,甚至出现了四重唱、五

6、重唱。”。在此期间出现了法国的新艺术、意大利的牧歌与猎歌。法国新艺术采用各声部相继进入的手法,有时还用两种不同的词同时演唱,出现了用音乐来描述风景的倾向。在意大利的牧歌中连续五度、八度音程的使用已经衰落,而三度、六度和声的进行被应用得更加广泛,占典和声的雏形已经开始显现。猎歌均有三声部,其中一个声部一直唱低音,另外两个声部以同度轮唱进行问、答的形式。猎歌描写的场景不仅仅是打猎的情景,更多的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景,不受任何文字形式的束缚。世俗性合唱给合唱艺术在题材上,表演形式上等带来了重大冲击,在丰富合唱艺术同时,也带来的新的挑战和新的要求。    三、无伴奏合唱的基础——尼德兰乐派   

7、 “16世纪的无伴奏合唱是在尼德兰乐派的传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尼德兰乐派的创始人迪费,他把世俗的主题运用到宗教体裁的音乐中,且用他的四声部合唱的写作就成了基本的固定法则。有个法规也就更加明确发展道路,这为“无伴奏合唱”这朵艺术之花,提供了沃土。把尼德兰音乐移植到意大利的若斯坎是尼德兰乐派最伟大的作曲家,正是有了相互交流,“意大利才于16世纪后半叶开出帕莱斯特里那(G.P.Palestrina,1524一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