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镜像下的耻感与公共管理伦理构建

人性镜像下的耻感与公共管理伦理构建

ID:22081720

大小:63.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0-27

人性镜像下的耻感与公共管理伦理构建_第1页
人性镜像下的耻感与公共管理伦理构建_第2页
人性镜像下的耻感与公共管理伦理构建_第3页
人性镜像下的耻感与公共管理伦理构建_第4页
人性镜像下的耻感与公共管理伦理构建_第5页
资源描述:

《人性镜像下的耻感与公共管理伦理构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人性镜像下的耻感与公共管理伦理构建感是以否定性的方式来把握“善”的过程,是通向仁之境界的必由之路。耻感规范与公共管理伦理建构关系密切。文章从探讨我国古代圣贤的人性理论入手,以耻感分析为线索,提出了“耻感行政人”的假设,并进一步解析了公共管理伦理建构的逻辑起点及规范体系。  关键词:人性;耻感;公共管理伦理;规范构建  简介:李宏斌,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河南郑州450044)  公共管理与国家统治不同,它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其终极目标是为公众增添福祉,促进公众自由而全面地发展。因此,公共管理涉及到人性、人的本质、人的价值等基本伦理问题。伦理,是人们关于正义与非正义、善与恶、公正与偏

2、私、荣与辱的观念和规范的总和。公共管理伦理是职业伦理的一种类型,是人们在公共管理过程中有约束力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公共管理伦理通过改变公务员的内在取向,促进公共管理走向善政,促使公务员真正成为民众的福音和“行政国的卫士”。  德怀特·沃尔多(DwightWaldo)曾为公共管理伦理学绘制了一张“航行图”,他认为公共管理伦理的建构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要对公共管理中伦理的历史演变进行梳理和研究;其次要综合各种社会科学的方法研究公共管理伦理问题。本文尝试从探讨我国古代圣贤的人性理论出发,以“耻感”形成的心理机制分析为线索,解析公共管理伦理建构问题。  一  何为“耻”?国内外学者从哲

3、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精神卫生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的耻感相关研究(如:舍勒/1913;萨特/1943;本尼迪克特/1946;皮尔斯与辛格/1953;林德/1958;爱伯华/1964;威特金/1971;金耀基/1986;胡凡/1997;陈少明/2006;高兆明/2006等)。由于研究的方向和理论基础不同,学者们对耻感下了不同的定义。  《说文解字》曰:“耻也,从耳,心声。”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广韵》曰:“耻,惭也。”《六书总要》曰:“耻,从心耳,会意,取闻过自愧之意。凡人心惭,则耳热面赤,是其验也。”顾炎武云:“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从上述论述中可知耻感是人们基本的心理经验之

4、一,常伴随悔恨感、紧张感和焦虑感等情感,并会通过人的内心感受而引起人们行为的变化。  国外学者谢夫(scheff)通过对大量文献综述后认为耻感包括困窘、羞辱、失败、羞怯、无能等,就好象一个大家庭,他们之间通过“对社会契约的威胁”关联起来。波尔森(Poulson)曾指出:“羞耻经常会被人们忽视或误解,但它却又是一个非常强大的促进因素。”因此,从功能主义角度来看耻感的话,可以说它是一个警告信号,人们因畏惧羞耻所造成令人痛苦的后果,从而避免那些可能发生的行为,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说,耻感也常被认为是一种社会控制机制。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中国人的耻感就超越了单纯的心理学意义,开始与早期的公共管理发生联

5、系。春秋时期的孔子在谈到如何进行国家管理时指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管仲所提出的“国之四维”——“礼、义、廉、耻”中就包括耻感;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顾炎武进一步强调“四者之中,耻为尤要”。清朝的大儒阎若琚认为:“耻乃根于心之大德也。”  在先秦儒家中,“性善论”的主要代表是孟子。它的人性论是中国文化史上最早的完备形态,并且奠定了中国人性论的基调。孟子的人性立论的起点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稀,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离娄下》)孟子人性论的立足点是人与禽兽的区别,人所具有而动物所没有的属性就是人性。这种人性的内涵就是“心之同”,即心理、思想品质方面的相同

6、点。“心之同”亦称“四心”,这“四心”就是仁、义、礼、智的德之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认为,人人生来都具有天赋的道德良知,不待特殊的教育就能趋善避恶,这种道德良知能够自然发挥出来,并形成道德的基础。耻感的人性基础是人的良知良能,而不是功利目的,正所谓“人性本善”,“仁义礼智根植于心”。基于“人性善”的前提,耻感,窆辑起点应该是“从善”,以肯定方式获得“善”的结果。如果将“耻”与先王的“不忍人之政”联系起来,可以把它看作“不忍人之政”的先决条件。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等属于道德情感,仁、义、礼、智感是以否

7、定性的方式来把握“善”的过程,是通向仁之境界的必由之路。耻感规范与公共管理伦理建构关系密切。文章从探讨我国古代圣贤的人性理论入手,以耻感分析为线索,提出了“耻感行政人”的假设,并进一步解析了公共管理伦理建构的逻辑起点及规范体系。  关键词:人性;耻感;公共管理伦理;规范构建  简介:李宏斌,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河南郑州450044)  公共管理与国家统治不同,它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其终极目标是为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