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物理学习方法的概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物理学习方法的概论引言:有效的学习应该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应该存在科学的方法。就学习过程而言,影响学习效果的主观因素可大致分为:认知策略、智慧品质、思维方法、个性心理素质等四个方面。好的学习效果应源于,科学的认知策略、良好的智慧品质、优化的思维方法、良好的心理素质。所谓的学习方法就是从以上四个方面出发,寻出的通向良好学习效果的对学习对象的操作方式。一、认知策略上体现的科学的学习方法1、尝试错误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为了达到目标经常先确定一个解题的方向,选用某一方法试探性地力求达到解题目标。如果这种试探过程毫无结果,或许就可以从这一错误方
2、法中获得正确解题的启示。这种做法就称为尝试错误法。在解题过程中可以通过尝试错误更加深入地理解概念、规律的实质;通过尝试错误的方法可以进一步归纳出科学的方法。2、小结的作用及进行当学习告一段落时就需要进行小结。小结些什么?如何进行?这是一个“二而一”的问题。可以通过下面的顺序来实现:(1)首先考察知识的类属、性质、意义。考察知识的类属即是要将所学知识归到一个知识体系中去,形成新的知识体系。考察知识的性质、意义即是要从不同角度去认识知识的本质及它的作用。(2)对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的理解:理解知识体系中各组成部分的本质、相互联系及差异;掌握
3、解答各类课题的规则、方法、和步骤,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3)对知识间因果关系的理解:认识某一物理现象为什么会发生;某一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在某种条件下可能产生的结果。(4)对逻辑关系的理解:认识概念、规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与相应的依存与类比关系。小结的目的从本质上是深入对知识的理解。关于理解要经历以下阶段:关于知识字面的理解;关于知识的解释(能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说明。或举例、或论述);关于知识非本质的认识(能够区分本质与非本质因素);关于知识在新情境下的应用。3、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乃求知之捷径如何才能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首先,需要明确
4、认识对象之间的在内容与方法上共同的本质因素,而后才能“触类”。但这只是“旁通”的前提。知识之间、技能之间的共同因素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重要客观条件。其次,更关键的是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的概括化水平与新课题类化的能力。已有知识经验的概括化水平高,能够反映物理现象、过程的本质(则能够“触类”、“举一”),就能够根据新课题的特点准确地对课题进行分类,就会避免根据表面特点进行猜测、盲目尝试、或者不顾条件死套公式(就能够真正做到“旁通”、“反三”)。4、原型启发——创造的源泉当我们进行创造性思考、解决问题时,从其他事物中得到了解决问题的启示,从
5、而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我们把这种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称作“原型”。从本质上说,原型之所以有启发作用,主要是因为这一事物本身的特点和属性,与所要创造的东西有相似之处。物理学中的原型可以通过学习过程建立。在学习中,物理学概念模型(如质点、理想气体、点电荷等)、物理过程模型(如各种典型运动过程、碰撞、反冲等)、典型的解题过程(方法、技巧、思路)等都可以抽象为学习者头脑中的“原型”。为了获得原型,在学习中应该注重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技能的学习及训练;注重典型例题的学习与思考;注重典型物理过程的分析;注重归纳思路、方法、技巧。二、智慧
6、品质特征对“如何学习”的启示人的智慧能力不是根据他在模仿的基础上能做些什么或在详尽的解释以后能掌握些什么来判断的。人的智慧表现在:相当独立地掌握或“发现”对自己来说是新的知识,在于他在解决新问题时把这些知识迁移到新的情景的广度。1、“它”是什么?“它”不是什么?智慧的最重要品质之一是它的深度。这个品质表现在人掌握新材料、解决问题时能抽象各种特征的本质的水平上以及对各种特征概括的水平上。在学习中,智慧的深度体现在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时能明确新知识、新问题的本质,能够知道“它”是什么?“它”不是什么?并能够形成关于它们的简约的概括。在学
7、习新知识时为了达到把握学习对象本质的目的,学习不妨经过如下的顺序:(1)明确新旧知识的结合点。(2)比较新旧知识的异同。明确新知识的构成要素。(3)新知识的各种不同表述及其应用的可能性。(4)新知识没有别的用途吗?解决问题时假如用别的代替?假如去掉新知识表述中的某些条件?假如将其叙述反过来?2、发散与无限——创造力之源“想当然”乃思维中的弊端。想当然的事情,可能是最不可思议的事情。把你的思路向各方面展开,奇迹就会在你面前出现。智慧的最重要品质之二是它的灵活性。在学习中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是,不仅广泛地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而且要克服以往经验的
8、障碍、脱离思维的习惯的束缚,解决知识同问题情景要求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学习者必须克服以往经验、思维习惯所带来的“想当然”,将思路向各个方向尽可能地发散,以便新颖而独特地用知识解决问题。例如:在中学物理中“如何确定物体的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