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枚岩隧道施工及常见地质病害防治技术

千枚岩隧道施工及常见地质病害防治技术

ID:22076507

大小:68.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10-27

千枚岩隧道施工及常见地质病害防治技术_第1页
千枚岩隧道施工及常见地质病害防治技术_第2页
千枚岩隧道施工及常见地质病害防治技术_第3页
千枚岩隧道施工及常见地质病害防治技术_第4页
千枚岩隧道施工及常见地质病害防治技术_第5页
资源描述:

《千枚岩隧道施工及常见地质病害防治技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千枚岩隧道施工及常见地质病害防治技术摘要通过对主要为强、中风化千枚岩的关家隧道施工过程的研究,介绍了适用软弱围岩隧道的三台阶七步流水作业施工方法及其操作要点,同时对千枚岩隧道常见地质灾害成因及其防治技术进行了介绍,得出了千枚岩隧道必须严格按照新奥法“管超前、短进尺、弱爆破、勤量测、强支护、早封闭、快成环”的施工理念进行施工的结论。  关键词软岩;施工;防治  TU5A1674-6708(2012)58-0134-04  1工程概况  关家隧道为国家高速公路十堰至天水联络线陕西境内的高速公路隧道,位于安康市汉滨区关家乡大田村三组至张滩镇响水村一组,呈曲线形展布,隧道总体轴线方向约为240°。隧

2、道分为左、右线,左线长2540m,最大埋深约249.2m;右线长2547m,最大埋深约231.0m。  该隧道区属低山地貌,地形起伏较大。隧道范围内中线高程430.1m~685.1m,最大高差约255m。山体自然坡度20°~55°,植被较发育。十堰端左、右线洞口均位于陡斜坡,山坡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天水端洞口位于缓斜坡地段。隧址区有张坝路及多条简易公路通过,交通条件较差。  2地质工程特性  2.1地质描述  千枚岩属于软岩的一种,但有其特殊的性质。千枚岩是一种浅变质的岩石,是一种具有千枚状构造的岩石,属于区域变质浅变质带岩之一,是泥质、粉砂质或中酸性凝灰岩等岩石经过区域变质作用而形成,一般颜

3、色较浅,为黄色、绿色、褐色或灰色,经过变质作用后,原岩中的物质大部分重结晶,生成石英、绢云母、绿泥石和石英,可含少量长石及碳质、铁质等物质。有时含少量方解石、雏晶黑云母、黑硬绿泥石或锰铝榴石等变斑晶。常为细粒鳞片变晶结构,粒度小于0.1mm,在片理面上常有小皱纹构造。  2.2工程特征  在工程上,千枚岩具有两个典型的特征,一是遇水泥化,当千枚岩含水量超过其稳定状态原始含水量时,则表面出现软化、泥化的特征,特别是在富水隧道仰拱路基部位的千枚岩,经过车辆的碾压,迅速泥化并不断发展;二是托说粉尘化,在隧道开挖后,千枚岩暴露面会因为其水量的流失,出现崩解、剥落,强度降低,最终成为沙土。  3主要病

4、害及成因分析  千枚岩的泥化、粉尘化两个特征,是隧道施工中导致各种病害产生的根本原因。  3.1扬尘  水量很少的千枚岩隧道在施工中,千枚岩的粉尘化会造成施工路面尘土飞扬,影响施工安全和施工效率。  3.2边坡滑塌  关家隧道右线进口Ⅴ主要为浅埋围岩强风化千枚岩,岩体破碎,岩质软,埋深较浅且存在一定偏压,偏压沿里程增大方向有向右侧倾斜趋势。围岩自稳能力差。关家隧道右线出口埋深较大,洞口段为35m高千枚岩高边坡,地下水丰富、呈股状流出,风化严重且存在一定偏压,边坡施工中边坡已出现多次小滑塌,无法正常进洞。  3.3超挖控制困难  由于千枚岩隧道开挖后围岩自稳能力差,顶部及侧壁支护不及时时易产生

5、坍塌,爆破后出现掉块造成超挖,有时出现小面积坍塌造成超挖较大,最大达到1m。分析其原因隧道围岩是强中风化千枚岩层状结构,层间含有软弱夹层,节理裂隙发育,走向与隧道轴线成40°~45°相交,部分段落涌水量大,开挖后临空面迅速风化剥落,出现超挖情况,掌子面的剥落更会影响施工安全。而在全风化千枚岩区,岩体相当破碎,呈团块状、片状、鳞片状,无自稳能力。  3.4无仰拱段底板迅速泥化  关家隧道设计91%长度范围内Ⅳ深埋围岩为无仰拱段,导致洞内底板泥化严重,泥泞不堪、车辙很深、无法行走,预留的底板也逐渐全被碾压泥化。分析其原因Ⅳ级深埋围岩设计无仰拱,围岩以强风化千枚岩为主,初期支护面呈点滴状和潮湿状出

6、水,开挖面有局部涌水,底板有潮湿状出水。千枚遇水后软化似弹簧土,泥化呈淤泥状。无仰拱段隧道掘进过程中底板预留部分在机械设备及出碴车辆的反复碾压下不断泥化,随着隧道掘进的不断加长,碾压的次数和频率越来越多,致使洞内泥泞不堪、车辙很深、无法行走,预留的底板也逐渐全被碾压泥化,最终导致路面基层设计标高以下也严重泥化,基础强度不够。  3.5收敛变形较大  关家隧道左线进口于2009年6月30日开始开挖掘进,伴随开挖掘进的过程,不断出现隧道初期支护裂缝现象,下沉量较大,平均每天有1cm~2cm的下沉量,最大可达到3cm;累计最大达48cm,累计收敛8cm,造成ZK101790-810,ZK10183

7、0-850段部分初期支护侵限,并最终换拱。分析其原因开挖时掌子面局部渗水、或有股状涌水,最大涌水达2000m3/d。设计支护参数为H14钢格栅间距1m,R25超前支护锚杆长4.5m纵向间距3m、环向间距40cm,C25喷射混凝土厚度20cm。地下水对围岩软化作用明显,使岩体的抗压强度降低,自承能力减弱,初期支护难以抵挡围岩的变形压力而变形。  3.6塌方、冒顶  由于隧道开挖,使千枚岩原有静态平衡遭到破坏,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