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损伤、坏死、凋亡与修复(病理学课件)

细胞损伤、坏死、凋亡与修复(病理学课件)

ID:22025988

大小:8.33 MB

页数:66页

时间:2018-10-26

细胞损伤、坏死、凋亡与修复(病理学课件)_第1页
细胞损伤、坏死、凋亡与修复(病理学课件)_第2页
细胞损伤、坏死、凋亡与修复(病理学课件)_第3页
细胞损伤、坏死、凋亡与修复(病理学课件)_第4页
细胞损伤、坏死、凋亡与修复(病理学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细胞损伤、坏死、凋亡与修复(病理学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概念:当细胞因受严重损伤而累及细胞核时,呈现代谢停止、结构破坏和功能丧失等不可逆性变化,即细胞死亡(celldeath)分类:坏死(necrosis)凋亡(apoptosis)(二)、不可逆性损伤坏死概念:是以酶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称为坏死。坏死细胞质膜崩解、结构自溶、急性炎症反应渐进性坏死:多数情况下坏死是由可逆性损伤发展而来,在坏死未发生前病因去除是可复性的,坏死后则为不可复的。坏死的形态学改变因损伤因子的不同,强、弱不同等,而表现不同:强烈的损伤因素→坏死迅速发生可无形态学改变。例如:甲醛→细胞坏

2、死损伤因子的性质不同,引起的细胞死亡途经不同:X线→DNA螺旋断裂→核信息中心损害;氧化物、ccl4→核蛋白体蛋白合成及翻译过程受阻断;缺血、缺氧→阻断线粒体呼吸链;1、坏死的基本病变坏死的病变是渐进性发展而来,早期无明显的形态学改变,继而后期出现电镜下可认定的细胞死亡的形态学改变;光镜下当细胞死亡若干小时(4-12小时)后,自溶性改变明显时才能辨别。细胞核的改变:是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学标志。①核浓缩(pyknosis):核脱水,核体积缩小,染色质浓缩,染色变深(深蓝染)。DNA转录停止。②核碎裂(karyorrhexis

3、):核染色质崩解为小碎片,核膜破裂,染色质碎片分散在的细胞浆中。③核溶解(karyolysis):由非特异性DNA酶和蛋白酶激活分解核DNA和核蛋白所致,DNA失去碱性染料的亲和力→色变淡,只能看到核的轮廓,继而染色质中残余蛋白质被溶蛋白酶溶解→死亡细胞核在1-2天内将会完全消失。细胞浆的改变:①胞浆红染(嗜酸性)→崩解→红染颗粒状。原因:胞浆内嗜硷性物质核蛋白体减少或丧失,胞质变性蛋白质增多、糖元颗粒减少,胞浆与硷性染料苏木素结合减少与酸性染料伊红结合力增高。②嗜酸性坏死(固缩坏死):单个实质细胞→坏死→核消失;胞浆水分

4、逐渐丧失,胞体固缩呈强酸性染色→嗜酸性小体。③溶解性坏死:实质细胞坏死后,整个细胞迅速溶解吸收消失细胞不可逆损伤主要超微结构变化:线粒体空泡形成、线粒体、基质无定形钙致密物堆积、溶酶体酶释放酸性水解酶降解细胞成分等。间质的改变:实质细胞坏死一段时间内,间质常无改变。间质→基质崩解,胶原纤维肿胀→崩解断裂或液化。最后坏死区表现为坏死的细胞和崩解的间质融合成一片模糊的颗粒壮、无结构的红染物质。上述形成学改变要在组织细胞死亡相当时间(2-10小时)才出现,坏死早期,用肉眼乃至在电镜下也不能确定组织、细胞坏死是与否,将这种失去生活

5、能力(坏死)的组织称为失活组织。是不可复的易于细菌寄生感染,应切除。坏死细胞膜通透性增强,胞浆中的一些酶可释放至血液中,临床上可作为某些部位细胞坏死性疾病的诊断参考指标。心肌梗死:血--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谷草转氨酶肝细胞坏死:血--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胰腺坏死:血、尿--淀粉酶细胞内和血浆中酶活性的变化在坏死初期即可检出,早于超微结构的变化,因此有助于细胞损伤的早期变化。(1)凝固性坏死(coagulationnecrosis)①概念:指坏死组织由于失水变干,蛋白质变性凝固且溶酶体酶水解作用较弱时,而变成灰白或灰黄色比较坚

6、实的凝固体。特点坏死组织水分减少,组织结构轮廓依然较长时间地保存。②机理:不甚清楚、认为可能是溶酶体酶未起重要作用,也可能是溶酶体较少或溶酶体受损有关。2、坏死的类型:根据形态学变化分为四种类型③形态变化(病理变化):肉眼:开始阶段,坏死区肿胀(周围组织液进入)透明度降低,组织纹理模糊。而后失水,呈固体状,灰白或土黄色如煮熟一样(6—8小时可查见)。与健康组之间界限多较明显。镜检:细胞结构消失,呈红染颗状,但组织结构轮廓存在。如肾梗死。可能是持续性酸中毒时坏死细胞的结构蛋白和酶蛋白变性,减缓了蛋白质的分解过程。好发器官:心

7、、肝、肾、脾等凝固性坏死的特殊类型:干酪样坏死(caseousnecrosis)原因:主要见于结核菌引起的坏死→结核病特征性病变病理变化:肉眼:坏死组织含较多脂质(来自崩解的粒细胞和结核菌)故呈黄色或白+微黄;腊质可阻抑溶解体酶的溶蛋白作用,使坏死组织呈固体状,如奶酪,故称为干酪样坏死。镜下:坏死组织彻底崩解,组织结构消失,坏死物为无定形的颗粒状物质。是坏死更为彻底的凝固性坏死(2)、液化性坏死(liquefactivenecrosis)概念:是指组织坏死后迅速发生崩解、液化,呈液体状。(酶性分解)原因:①坏死常发生于含可

8、凝固的蛋白少。②坏死细胞自身及浸润的白细胞等释放大量水解酶。③组织富含水分和磷脂或含蛋白酶较多的组织(胰)。病理变化:最常发生的部位----脑和脊髓坏死组织分解液化而呈液态,并可形成坏死腔(软化)。化脓、脂肪坏死、和细胞水肿发展而来的溶解性坏死(lyticnecrosis)都属于液化性坏死脂肪坏死:一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