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009347
大小:47.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26
《楚雄黑井古镇兴衰缘由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楚雄黑井古镇兴哀缘由抹析大理大学文学院云南大理671003【摘要】黑井古镇是云南省的一个历史文化古镇,曾经是省内最重要的产盐地,也是富甲一方的盐都,黑井兴盛以盐,袞落亦以盐。随着时间的推移,黑井慢慢的衰落了。笔者拟从黑井古镇现存文物入手,分析了黑井古镇现存文物以及兴衰没落的过程,探讨了黑井古镇的保护措施与发展途径,力图更好地透视与保护黑井古镇文化。【关键词】楚雄;黑井古镇;兴衰缘由黑井古镇曾经是云南省最重要的产盐地,黑井因盐而兴,也因盐而袞。盐业袞落后,黑卯凭借独具特色的具有唐风貌的建筑街坊发展旅游业,旅游
2、业确实为黑井古镇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但好景不长,由于受到各方面的限制,黑井古镇的旅游业也逐渐呈现出衰落的趋势。木文研宄了黑井古镇所残存的历史文物以及梳理了黑井古镇盐业和旅游业兴袞的过程,分析了兴盛和袞落的原因,寻找和探索黑井古镇的发展道路。1.黑井古镇的起源及其发展黑井镇是云南省的历史文化古镇,对于黑井的地势,《康熙黑盐井志》中记载:“其地势之狭隘,若或忘之;而鄙黑井为一洼地,则幸矣!”[1】在禄丰县署井事王毓奇所写的《烟溪即事其六》中也描写过:“水急如龙吼,山高似虎蹲,”[2]这足以看出黑井地势的险峻。
3、黑井古镇始建于汉代[3],早在3200年前,人类就在这里生息。1.1黑井古镇的起源及传说著名的“盐都”黑井古镇,曾是南方的“丝绸之路,”[4]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黑井,乂名烟溪,关于黑井,当地流传着奇妙的传说。相传在很早以前,有一位叫阿召的彝族女子到山上放牛时睡着了,后来发现自家的一头黑牛不见了,于是她沿着山头找了好久,终于在一汪水潭处发现了牛。过了几天,阿召发现这头黑牛比其他的牛胖了许多,于是在一次放牛吋便跟在这头牛的身后,最后发现了卤泉,而那头黑牛进入井中之后便化为了石头。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次事件,
4、把这口井称为“黑牛盐井”,简称“黑井”,并把阿召尊称为盐水龙王[5】。说到黑井,便不得不提武家大院。武家大院建于清朝道光十六年,于咸丰七年扩建完工,它依山势而建,呈“王字型,纵一横三”,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6】。据说武家大院所在地为黑井的风水宝地,为了防止财源外流,便把第一层门朝东北开,即面对龙川江,象征家业永兴,又面对文庙,希望代代出官。也有传说武家原是明初的武将之家[7】,由于当时黑井商场繁荣,无战乱之祸,于是武家便逐渐衰弱了。1.2黑井古镇的文化介绍黑井古镇“被誉为‘蒙尘的贵妇&rsquo
5、;,素存‘明清活化石’之称”[8】,最著名的便是五马桥与飞来寺,大龙祠与节孝总坊。飞来寺位于黑井金泉山,原名为密塔寺,建寺吋间不详,明洪武年间己有此寺。相传此寺开始建在东山现存塔处,次日正要上梁竖柱,想不到当夜却电闪雷鸣,雷电间,却发现原本在东山的寺庙却神奇般跑到了西山,所以取名飞来寺。飞来寺面积三百四十七平方米,寺中塑有儒、释、道三教神像,寺中亦有大量壁画,题为“释迦牟尼讲经图”。飞来寺除外,最有名的还属五马桥。五马桥始建于元代大德五年(1301年),寓意着“五马驰骋,万民安乐,金
6、融舒畅”。五马桥横跨龙川江上,东西走向,桥全长60米,桥面宽6.5米,桥高10米,宽8米,冇六座桥墩,五个桥孔。相传在桥建成初期,一个商人赶着五匹马从桥上驰骋而过,于是取名五马桥。“两岸人家,鱗集相向,中有石梁横架龙川,挽运不觉如蚁”[9】,形容的就是五马桥。年年月月,世世代代,五马桥早已不复当年的辉煌。大龙祠始建于明代,重修于清朝,《康熙黑盐井志》中记载:顺治十六年毁,康熙元年重建[10]。大龙祠全名为“大井龙祠”,该建筑由3部分组成,分别是大门、大殿、南北厢房和大戏台。大殿里有一块“灵源普泽”四安牌匾,
7、是当年雍正爷亲笔题写,此匾长2米多、宽80厘米,匾上雕有9个龙头,这也正是雍正皇对当吋黑井卤水惠泽普天下的评价。在五马桥桥头,毅然耸立着一座石坊,这是建于清末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的节孝总坊。这块石坊采用了当地“三宝”中的“一宝”一一红砂石为建筑材料[11],是一座牌楼式全红砂石质牌坊。牌坊分为3个部分,一座正牌坊和两座副牌坊,牌坊全宽7米,高6米,两侧的次间各面宽2.8米,高4.2米,牌坊正中“节孝总坊”四个字,这就是牌坊的名字,右边牌坊刻有“霜筠”二字,左边牌坊刻有“雪操”二字,组成了“霜筠雪操
8、”,作为“节孝总坊”的副标题。牌坊正上方齐刷刷的雕刻着87位贞洁烈女的姓氏,这也反映除了古代黑井绝非歪风邪气之地。1.3黑井古镇的发展过程黑井盐有着丰富的历史,“但从考古的成绩看,至少到了新石器吋代”[12]。新石器时代,人们发现了盐,于是便对盐进行了大力开采;到了青铜器吋代,人们己经学会了炼制盐;到了秦汉至唐宋吋期,人们对盐的开采程度己经远远超过了之前的程度,人们学会了煎制盐,此吋的盐业处于百姓自由开采无税制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