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第六讲:艺术论二

《美学》第六讲:艺术论二

ID:22003200

大小:345.00 KB

页数:30页

时间:2018-10-26

《美学》第六讲:艺术论二_第1页
《美学》第六讲:艺术论二_第2页
《美学》第六讲:艺术论二_第3页
《美学》第六讲:艺术论二_第4页
《美学》第六讲:艺术论二_第5页
资源描述:

《《美学》第六讲:艺术论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六讲艺术论(二)一、艺术的存在方式(1)艺术首先存在于意象世界中。艺术品是一个多层次结构,但意象世界层是艺术品之所以为艺术品的关键层次。意象是艺术品所提供给我们的最基本的东西,艺术的本质体现在意象世界中。(2)艺术只能存在于人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中。因为:一方面,意象实际上是创作主体在创作过程中审美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成果。存在于意象中的艺术必然存在于创作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中。另一方面,接受者在欣赏艺术品时,是以自己已有的审美经验为基础的,在观照、感受、体验艺术品中所凝定的意象世界的同时加以重建

2、和再创造,形成新的意象世界,这才是接受主体所欣赏的真正的审美对象。存在于意象中的艺术必然存在于接受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中。(3)艺术存在于艺术创造——艺术品——艺术接受的动态流程中。二、艺术品的基本特征(1)他律性。艺术品是艺术家的审美经验和心理活动的结果,其基本特征决定于艺术家;而艺术家在艺术品中所创造的意象,只是潜在的,只有通过接受主体的欣赏活动,而重新被激活,离开了欣赏者,艺术品便没有存在的意义,故它同时受制于欣赏者。这就是所谓的“他律性”。(2)形式符号性。艺术品以形式符号的方式负载着艺术意

3、象而成为沟通创作者和欣赏者的纽带。创作主体的审美经验和意象创造要传达给接受主体需外化为特定的形式符号,凝定在一定的艺术品中,接受主体才可能借助这些符号为接受创作主体的审美经验与意象信息,并加以再创造。(3)开放性。艺术品作业中介,只能是两头开放的,一方面只有向艺术家开放,艺术家创造的意象世界才能物态化、物化为艺术品;另一方面,艺术品只有向接受者开放,才能呈现它的基本特质。三、意象的生成过程“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霜气皆浮动于疏枝密枝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非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

4、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郑板桥全集》第154页艺术意象的生成过程可分为意象的孕育与意象的生产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意象的孕育(构思)。这时,艺术家从日常的逻辑状态中超越出来,调动起自身的诸种心理功能进入自由创造的状态。主体与对象的关系是一种因感动、感应而引起内在情感激荡的关系。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第二个阶段是意象的生产(传达)。意象的生产是艺术家心中的意象得到符号化和物态化,形成艺术品的过程。四、艺术天才创造力的表现天才独特的艺术创造力主要表现为

5、艺术敏感(感受力)、艺术想象力、艺术技巧和灵感等方面。1、艺术敏感艺术敏感指主体特别容易对客体发生意象体验、感悟与联想,主要指主体感觉生活、体验艺术、孕育意象的敏锐性和悟性。天才的敏感实质就是这种感受、体验的细致、快捷、丰富和深刻。2、艺术想象力艺术想象力是指艺术家在感受生活、孕育意象的过程中展开想象、联想、幻想或意象思维的能力的和程度。3、灵感灵感指艺术家在意象的创造过程中,由于各种心理机制、功能处于高度协调的自由状态,而突然生成的精神亢奋、注意集中、情绪激动、想象力空前的一种思维活动的境界。五、艺术创作

6、中技和道的关系“技”,主要指艺术创作过程的技能与技巧;“道”,则主要指艺术意象创作与传达过程中自由无碍、充满生气的至高境界。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的“心手相应”。由道入技与由技入道《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六、艺

7、术接受1、艺术接受过程中意象的重建艺术的接受,在本质上乃是欣赏着对艺术意象重建的过程。欣赏者所创构的新意象在本质上只是艺术家创构的意象的重建,受艺术家所提供的意象限制,同时又有欣赏者的个人因素。2、艺术接受的主体性特征(1)欣赏者在接受作品时会呈现出强烈的主体性,每个欣赏这对文本的理解,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鲁迅所说的《红楼梦》的命意,"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2)艺术接受的主观性,首先源于接受者不同的“期待视界”。西方学者认为,欣赏者的主客观因素,如生理素

8、质、文化素养、社会历史环境以及关于作品的信息等,会影响读者的理解。(3)其次,艺术品本身是一个“召唤结构”,其中有许多空白和不确定,欣赏者在接受时,是对作品所提供的框架进行填补空白、揭示意义,不同的读者必然会读出不同的意义。3、艺术接受的过程阎立本善画。至荆州,视张僧繇旧迹,曰:定虚得名耳。明日又往,曰:犹是近代佳手耳。明日又往,曰:名下无虚士。坐卧观之,留宿其下,一日不能去。——[宋]王谠《唐语林》(1)观: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