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995156
大小:56.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26
《建筑工程安全问题管理现状及相关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建筑工程安全问题管理现状及相关对策[]建筑工程以其工期长、投资大、专业技术要求严格等特点,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不断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如果无视风险的发生,不仅会拖延项目工期,造成成本、效益等方面的风险,更会直接威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对建筑工程安全问题的管理是建筑施工的重要环节和监督手段,不能轻视。本文从影响建筑工程安全的主要因素出发,剖析威胁施工安全的几点原因,并以此做出政策、手段等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建筑工程;安全风险;安全管理; 建筑工程中的主要安全问题 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虽然,自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安全生产等
2、环节的法律法规百余项,其中尤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最为切实的保障了建筑工程施工的健康、科学发展。但是我们还应当认识到,现有的法律体系还不完整,对于实际操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钻法律漏洞的行为还缺乏更强有力的监督、惩罚措施。在实践过程中,虽然现有法律不准许违法转包、分包行为,但是这种问题仍旧层出不穷。转包、分包行为会增加建筑工程安全监管的难度。加大承包企业间的责任分配,特别是安全管理的责任,不能有效协调、落实责任。又因为低价中标,层层转包的现象,底端分包企业为削减施工成本通常会降低安全管理方面的费用。所以,不
3、断完善、发展现行法律,是降低建筑工程安全风险,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 (二)政府安全监督作用的缺位 长期以来,对于建筑工程安全问题的监督,主要是依托为检查和标准化验收两个环节。但是在实践中,政府监督部门从事的工作却是建筑施工监理员所做的工作。一方面,安全监督人员从工作深度、工作范围、人员数量等方面,都不能替代施工监理人员的工作。另一方面,安全监督人员只能以点代面的检查施工生产方面的安全问题,不能全面的监理全部的施工生产活动。 施工单位的安全管理形式化严重 1、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队伍不断萎缩。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房地产业
4、的高速发展带动了建筑施工产业的壮大。但是在建筑施工单位内部,安全管理人员数量流失严重,两者间的巨大反差造成建筑企业安全管理队伍的不断萎缩。 2、安全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低下。建筑施工单位内部,通常会把技术能力不强或者企业不好分配的员工安排到安全管理部门。但这些人员或技术能力不足,或根本不具备从事安全管理工作的能力,无法胜任安全管理工作。 3、建筑施工企业对安全管理的投入少。很多建筑施工企业将削减安全管理投入作为提高企业效益的直接手段,最终导致安全管理工作的薄弱。市场经济环境下,经济效益是管理者最重视的是指标,安全管理不能落到实处。 4、
5、安全检查的虚化。由于政府安全监管职能的缺失,建筑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沦为应付政府检查的负担。不仅成为一种负担,降低企业对安全管理投入的能动性,更失去了安全管理的价值,导致安全生产风险加剧。 (四)施工企业过分重视经济效益 一直以来,我国的安全管理监督检查的重点是国有企业。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生产建设主体的多元化,股份制企业、外资企业、个体经营者也参与到建筑施工市场中来。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安全管理的投入不足,无视安全生产风险,单纯强调生产进度,纪律松弛、有章不循、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忽视安全,心存侥幸的现象非常普遍。一些建筑
6、施工企业甚至没有安全管理部门和安全管理人员,这些都导致安全管理力量缺失。 树立正确的安全施工理念 正确的市场观念 随着市场体制的不断深化,各种所有制经济加入到建筑施工当中来。必须树立正确的市场观念,才能在保证经济效益的同时,不放松安全生产。 首先,要明确品牌意识。建筑施工企业要将品牌作为企业生存还发展的根本。只有施工质量过硬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的信任以及更多的机会。其次,明确企业效益和施工质量的辩证关系。只有把建筑施工质量纳入到企业效益之中,清楚认识到安全生产风险对企业效益的重要影响。 技术创新 计算机信息
7、技术已经成为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手段。工程施工除了高水平的施工技术水平外,还需要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国外的实践表明,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能够有效地降低安全生产风险,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能力。用计算机信息系统改革建筑企业的安全生产已经成为一种潮流。通过员工培训等手段,提高技术人员和管理者的技术能力,实现自动化办公,提高企业抵御生产风险的能力。 应对建筑工程安全问题的对策 (一)不断提高政府安全监管能力。 加强监督,杜绝腐败。从实际出发,对建筑工程的各方加强监管。重点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监管,保证监管体系正常运行,敦促安全管理的改进。监督施工单位
8、有关员工能否履行安全责任,对于违背安全责任的违法违规行为,坚决处罚。同时持续完善、修订及健全安全法律体系,保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加强诚信制度,运用市场信誉指导建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