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994051
大小:53.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0-26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适用专业:汉语专业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学时数:24 大纲执笔人:刘梦琴 一、课程定位和目标课程定位:中国现代文学史是汉语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在函授汉语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开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培养语言能力的基础课程。课程目标:主要是系统学习1917年——1949年间的中国文学的发展过程和文学创作的历史形态,使学生获得有关中国现代文学历史上所呈现的最普遍的精神状
2、态与艺术形态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一种对人生价值和目的认识的文化背景,并使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形成能够在理想的水平上,欣赏、分析、评价文学现象(主要是文学作品)的基本能力,要使学生形成合时代要求的进步的审美价值观,领悟人生的美和做人的真谛,在文学作品中陶冶自己的情操。二、课程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一)2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1学时)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大量的文学社团的涌现是本章的学习是本章的学习重点。教学难点:各种文学思潮发生的背景以及文学思潮的变动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是本章的教学难
3、点。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教学内容:1、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2、新文学社团的蜂起3、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4、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基本要求:本章主要是介绍从1917——1927年间的文学运动和文艺思潮,学生应全盘了解在这一阶段出现哪些文学思潮,对现代文学的创作有什么样的影响,了解在现代文学阶段所受的外来影响。在此基础上理解现代文学的现代性,重点掌握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以及这一时期出现的主要的社团流派,它们对现代文学的重要贡献。考核的主要知识技能: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文学革命的发生
4、与发展;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语丝社;湖畔诗社;小诗派;第一个十年文学创作特征。(二)20年代小说(4学时)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呐喊》和《彷徨》在现代小说史上的地位;叶绍钧人生写实小说的分析;郁达夫自叙传抒情小说的特色。教学难点:鲁迅小说在形式手法方面的创造性与先锋性;对独语体散文《野草》的解读;郁达夫小说中大量性描写的评析;本时期小说逐渐发展的过程。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教学内容:1、《呐喊》、《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2、说不尽的阿Q。3、《野草》和《朝花夕拾》。4、从“
5、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写实小说。5、乡土文学的出现。6、“自叙传”抒情小说及其他主观型叙述小说。基本要求:本章主要是介绍新文学第一个十年小说创作的情况,要求学生首先了解鲁迅的生平和创作的概况,了解《呐喊》和《彷徨》两本小说集创作的概况,了解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的思想内涵和独特风格,了解本时期小说方面三个大致类型,了解在本时期出现的有影响的小说作品。理解对阿Q不同时期的不同评价,理解鲁迅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理解本时期“问题小说”“乡土小说”“自叙传抒情小说”的特点,通过评析有代表性
6、的作品掌握三类小说对现代小说的贡献,重点掌握对《呐喊》和《彷徨》的总体评价。考核的主要知识技能:鲁迅的主要作品;《呐喊》《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呐喊》《彷徨》的艺术成就;阿Q形象分析;阿Q的革命性分析;阿Q的艺术特色;不同时代对阿Q的不同解读;《野草》《朝花夕拾》的思想内涵和独特风格;“问题小说”形成的原因;冰心是问题小说的创作;叶绍钧的小说创作;乡土文学;郁达夫及其《沉沦》等作品;创造社作家群“自叙传”抒情性小说的特点。(三)20年代新诗、散文(3学时)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对
7、《女神》和《屈原》的分析;对新格律诗派理论主张的理解;对闻一多、徐志摩诗歌的评析。教学难点:对新格律诗派理论主张的理解和第一个十年中新诗的发展流脉;《女神》的历史意义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泛神论对郭沫若的影响。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教学内容:1、新诗的诞生——“五四”新诗运动2、“尝试”中的新诗——早期白话诗3、《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1)郭沫若的生平与创作概况。(2)《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女神》的成功在于时代的需要与诗人创作个性的高度统一。4、《女神》的艺术想象力、形象特征与形式5、以《
8、屈原》为代表的历史题材的剧作以《屈原》为例体现了他创作历史剧的三个特点:一是大都取材于战国时代。二是强调“失事求似”创作原则。三是有强烈的主观性与抒情性,浓郁的诗意。6、“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7、新诗的“规范化”——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前期新月派8、“纯诗”概念的提出与早期象征派诗歌基本要求:本章主要是学习1917-1927年的新诗运动与创作,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第一个十年新诗的大致发展过程,了解在新诗的发展过程中内部的几次结构性调整,了解郭沫若对中国现代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