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防卫的哨所——三台子烽火台

长城防卫的哨所——三台子烽火台

ID:21985800

大小:192.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26

长城防卫的哨所——三台子烽火台_第1页
长城防卫的哨所——三台子烽火台_第2页
长城防卫的哨所——三台子烽火台_第3页
长城防卫的哨所——三台子烽火台_第4页
长城防卫的哨所——三台子烽火台_第5页
资源描述:

《长城防卫的哨所——三台子烽火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长城防卫的哨所——三台子烽火台2010-12-0714:56:19    华夏经纬网位于绥中境内的另一烽火台——坡山洞烽火台   当你穿行在绥中千山万壑之间,你会自觉不自觉地发现,在高高的山峦上,隔不多远,便突兀着一个“小丘”,像一位久经沧桑的老人,在诉说着绥中大地所发生的历史故事;又像一个个哨兵,伫立在那里,日夜守候着这大山深处人民的安宁。此时此刻,你便会不由自主地心头一亮,肃然起敬!这些突兀起来的“小丘”,当地人称为“墩”,而在古代军事上却称为烽火台。  3月9日,春风好大,田地里还没播种,我们迎着橘色的夕阳,踩

2、着条条垄背,来到绥中县沙河镇三台子村,探寻我市境内乃至辽宁省最大的烽火台——三台子烽火台。  其实刚才远远地从公路上经过,即可一睹三台子烽火台的雄姿。它的规模之大在同类建筑中比较少见。虽历经几百年的风雨侵蚀,从外观上看,烽火台仍然保存完好,只是顶部铺房有些残损。在离烽火台不远处,有一块倒着的石碑。碑身和碑座已经分离并倒在地上,石碑上的字已模糊,另有一块立着的石碑上刻着:三台子烽火台——建于明代隆庆四年 (1570年),经大都督戚继光主持所修,是为防御边患建筑的。这座烽火台为砖石结构的圆台,平面呈圆形,底径18米,通高

3、15米,台基由条石垒砌而成,高2.7米,台身用青砖一丁一顺砌筑,共叠砌70层,中间还夹有石钉。砌有垛口,北面有一小弓形券门,高1.7米,宽1米,门下还有两个龙头石磴,台顶东西各设流水嘴一个。1998年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仔细观察,三台子烽火台要比一般烽火台高大,指挥系统也很齐全,虽说顶部的上面已长满了杂草,但用砖砌的灰门、龙头形状的石磴、垛口及石流水等设施保持完好。没看到能够上去的地方,但我们看到一侧有十余个石级,猜测或许是用软梯才可搭上去。  同行的绥中县文物管理所副所长王建华说,三台子烽火

4、台是明辽东镇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来瞭望敌情,传递信息的军事设施。烽火台上有燧长一人,主持日常瞭望事宜。古时有明确的管理制度。报警方式方法,主要依据敌情而定,都是白天燃烟,夜间举火或鸣炮,以敌兵多少定燃烟、举火和鸣炮次数。一台点烟、举火、鸣炮,多台相随,直传指挥地点,重要军情直报京师。三台子烽火台为明代戚继光所修  离烽火台不远的石碑碑身上的刻字已明确写明:三台子烽火台建于明代隆庆四年(1570年),经大都督戚继光主持修建,其目的是为防御边患。  对此,《绥中县志》烽火台一章做了记载:“明代隆庆四年(1570年),

5、经大都督戚继光主持所修,其目的是为防边患而筑设墩台,此台虽经几百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的破坏,但仍巍然屹立在山冈之上,特别醒目壮观,堪称辽西地区一绝。”绥中县长城管理处副主任王云刚介绍,《全辽志》记载了具体情况:“明正统七年,王翱提督辽东军务,躬出巡边,自山海关直抵开原,高城垣,深沟堑,五里为堡,十里为屯,烽燧斥堠,珠连壁贯。”是年王翱荐举毕恭(绥中前卫人)为流官指挥佥事,毕恭“图上方略,开设迤西边堡墙壕,增置烽堠,”三台子烽火台就是此时所建。  据《明史•戚继光传》记载,蓟州镇防区内长城沿线,通常是“五里一墩,十里一台

6、”。2000余里的防线,只要3个时辰就能传遍,造成了2000里内声势联结的防御体系。白天放炮举旗的口诀是:“一炮青旗贼在东,南方连炮旗色红。白旗三炮贼西至,四炮玄旗北路逢。”夜晚举旗无法看到,改为悬灯。夜晚放炮悬灯的口诀是:“一灯一炮贼从东,双灯双炮看南风,三灯三炮防西面,四灯四炮北方攻。”这种放炮报警的传递速度比过去的点烟法要快得多,一昼夜可达7000余里。可见,在历史进程中,烽火台与其严密的烽燧制度共同组成了军事报警的防御体系,并在古代许多战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三台子烽火台也不例外,它在明代戍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7、为明代军事防御设施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历史实物资料。  三台子烽火台属路台  烽火台又称墩台、狼烟台、接火台、举火台。修在长城附近的称边墩,修在内地交通道上的称路台。路台在绥中境内有36座。三台子烽火台属于路台,它是军事专用通讯设施,每台设兵丁3至5人驻守,遇有敌情,昼则举烟,夜则放火。路台多建于高山顶、易于瞭望的主阜和道路折转处。烽火台与敌台、关城卫所等密切配合,构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长城军事防御体系。  绥中县文物管理所副所长王建华介绍,将烽火作为传递军情警报的信号,从西周时期就已开始。当时西周王朝北境时常被犬戎部骚

8、扰,为通报军情,开始设置了烽燧。烽燧乃放烟举火之意,烽为白天放烟,燧为夜间举火。高阜山巅视野开阔,举火放烟一般都选择在这些地方。建一个高大的台子作固定设施,这个台子就称为烽火台,后来人们也以烽燧相称。  烽燧一般位于边塞前沿,往往前挡敌锋,每一处烽燧都犹如一个战斗堡垒,每一处烽燧也就成为一个独立的作战单位。隋唐时代,烽火台的四周筑以小方城或圆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