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必备:高三历史一轮必备精选复习题(5)

高考必备:高三历史一轮必备精选复习题(5)

ID:21948735

大小:30.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0-25

高考必备:高三历史一轮必备精选复习题(5)_第1页
高考必备:高三历史一轮必备精选复习题(5)_第2页
高考必备:高三历史一轮必备精选复习题(5)_第3页
高考必备:高三历史一轮必备精选复习题(5)_第4页
高考必备:高三历史一轮必备精选复习题(5)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考必备:高三历史一轮必备精选复习题(5)》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高考必备:高三历史一轮必备精选复习题(5)  高考必备:高三历史一轮必备精选复习题(5)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周代宗法制情形可从古代经典中约略窥见,如《仪礼•丧服•传》:“大宗者尊之统也,大宗者收族(按,指团结族人)者也,不可以绝”。“异居而同财,有馀则归之宗,不足则资之宗”;又如《礼记•曲礼》:“支子不祭,祭必告于宗子”。材料主要表明周代早期  A.血缘凝聚力受到地缘成分的影响而崩解  B.宗法制的特色是父系与嫡长子继承制  C.政

2、治、经济与社会生活(祭祀)受宗法力量支配  D.丧服制度和行为规范弱化了血缘认同  2.“华表”源于尧舜时期的“谤木”。相传尧舜时于交通要道竖立木牌,让人民在上面写谏言。《淮南子•主术训》记载:“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夏朝中期“谤木”的设置地点由交通要道移至宫室之旁。“谤木”几经变化,逐渐演变成为“华表”,明永乐年间建于天安门,其含义也变成“华饰屋之外表”了。由“谤木”到“华表”的演变见证了  A.直谏臣民的减少B.专制统治的加强  C.交通工具的发展D.工艺美术的进步  3.“唐、宋之间仅相隔短短半个世纪的分裂,已成为

3、中国以后历史的模式。国家再也没有像在汉朝崩溃以后那样,经历长达数世纪的混乱局面。其原因是,自唐朝起,中国文明规模巨大,根深蒂固,不可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有句古话说道:‘犹如一个天空不能有两个太阳,中国不能有两个国家或两个皇帝。”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隋唐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政治基础  B.经济的发展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消除了割据的经济基础  C.“大一统”民族心理及对稳定的孜孜追求使分裂局面不能长久  D.君权神授和专制主义的极端加强对维护国家统一作用巨

4、大  4.清代学者赵翼提到:“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而明清时则可通过“捐纳”,即向政府交纳钱粮获得做官资格。以上现象最能体现出  A.冗官现象在古代长期存在B.科举制不断受到现实冲击  C.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着漏洞D.从宋朝官僚政治开始衰落  5.《元史》载:“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下列属于“大新制作”的是  A.“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B.“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  C.“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D.“有行省,统郡县,

5、镇边鄙”  6.“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遁其有无,官民农商,各安其所而乐其生,夫是以为至治之极”。与此观点相似的是  A.“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B.”生民在勤,所宝惟谷”  C.“工农商虞本为一体,皆富民之政”D.“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  7.蒋廷黻(1895—1965)在《半新不旧是不中用的》一文中指出“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理由是我们的落伍……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这反映了作者  A.寻求解读鸦片战

6、争中国失败的理由B.探索近代中国挽救民族危机的正确途径  C.论证民族国家应从战争中学会战争D.强调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历史中的地位  8.“举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曾国藩《讨粤匪檄》)这从侧面反映了  A.列强侵略给中国带来了严重危害B.太平天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  C.曾国藩兴办洋务以实现富国强兵D.太平天国农民的愚昧无知和落后  9.七七事变是因日本驻军在北平附近宛平县城外卢沟桥演习,

7、无理挑衅而引起。日军有权驻扎北平附近,所依据的条约  A.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B.开放了包括杭州在内的新的通商口岸  C.由英、美、俄、德等多国共同参与签订D.标志着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10.《药》发表于1919年4月。在小说中,鲁迅着力刻画了民众对辛亥革命的无知。革命者夏瑜的牺牲成为人们闲聊的话题,无论是年轻的“二十多岁”、“驼背少爷”,还是年长的“花白胡子”都对夏瑜在狱中的正义之举表现出鄙夷,为夏瑜被狱卒打嘴而喝彩。作者这样刻画人物的最主要用意在于  A.号召广泛深刻的思想解放B.揭露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  C.

8、抨击反动统治的白色恐怖D.要求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  11.某学者在评价某次革命时说,这次革命的前提是“对政治共同性作出新的解说”,这次革命“所反映的历史主流是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自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这次“革命”是指  A.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