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材料型历史试题命制中存在的三个弊端

例谈材料型历史试题命制中存在的三个弊端

ID:21936525

大小:55.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25

例谈材料型历史试题命制中存在的三个弊端_第1页
例谈材料型历史试题命制中存在的三个弊端_第2页
例谈材料型历史试题命制中存在的三个弊端_第3页
例谈材料型历史试题命制中存在的三个弊端_第4页
例谈材料型历史试题命制中存在的三个弊端_第5页
资源描述:

《例谈材料型历史试题命制中存在的三个弊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例谈材料型历史试题命制中存在的三个弊端【关键词】创新型试题材料信息科学性逻辑推理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基于新课程的考试测量评价改革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高考命题专家、各地模拟考试的命题者以及中学一线教师,纷纷投入材料型新试题的设计命制。一时间各种新材料、新情境、新设计层出不穷,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可由于新课程背景下的考试试题设计仍处在探索之中,大量新题目的“万斛泉涌”自不免“泥沙俱下”,出现了一些偏差和问题,给教学与评价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下面,笔者就以一道高考试题为例,谈谈材料型试题命制中的三个弊端。  先来看这道高考题:  中国古代用12种动物与“子、丑、寅

2、、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相配,组成十二生肖。相传唐玄宗因属鸡而热衷斗鸡。唐玄宗出生之年应该是  A.庚申年B.癸卯年C.甲辰年D.乙酉年  这是2008年宁夏卷的第24题,所考查知识是干支纪年法,属于史学基本常识,从新课程的理念来看,该题很好的体现了构建“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这一课标精神,立意颇见匠心,值得称道。可是在我们对这道试题进行分析、品味、推敲的时候,却发现这道题目存在者三个弊端,而这三个弊端,恰恰是各种材料型试题中较为常见的。  弊之一:无效信息偏多,加重阅读负担  对本题解析后不难发现,它所考查的实际上是“鸡”这一属相与十二地支中的

3、哪个字相匹配。题干中的有效信息是“唐玄宗属鸡”,其他语句则是无效信息。无效信息文字对学生做题并没有什么帮助,反而会加重学生的阅读负担。一般来说,一道题目多出几十个字的无效信息材料对学生的考试影响不大,但如果一份试卷中有较多题目出现这种情况,在“寸金难买寸光阴”的高考考场上,那就是一个较大的问题了。聂幼犁教授在分析一些试题时就曾说:“新补充的内容并不构成解题的必要条件,仅作为一种顺势推介的新思考似过于冗长,白白消耗了学生的考试时间。”。  无效信息较多的试题并不仅此一例,而是广泛出现在各地高考试卷和模拟卷中。有些试题提供的材料仅仅是一个引子,有的仅仅是一个让试卷色彩丰富的装饰,许多题

4、目的设问与材料关系不大,学生不读材料也能得出正确答案。例如:  (2008年山东基本能力测试第59题)传统文化是现代流行文化的重要灵感源泉。《青花瓷》这首歌在同学们中间广为传唱,“素坯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谈”,“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传神地表达了青花瓷的特点。下列关于青花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青花瓷的出现要早于青瓷、白瓷  B.青花瓷的烧制成功,使瓷器与书画的结合更为紧密  C.青花瓷是一种彩瓷,景德镇是其重要产地  D.元代以后,包括青花瓷在内的瓷器大量销往海外  这一题中材料就不构成解题的必要条件,把前面的材料删掉,题干只保留“下列关于青花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并不影响

5、试题的完整性。  弊之二:情境材料失真,有违科学精神  本题在材料的选取上缺乏甄别,判断,表现有二:一是“相传”二字说明材料没有确凿的出处,无据可依,属道听途说;二是“唐玄宗因属鸡而喜欢斗鸡”的因果关系十分荒谬,显然漠视了基本的科学态度,与历史学科“求真”的基本要求背道而驰。以这一材料入题,显然不能向学生传递科学的历史意识?更不能体现“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的课标理念。在中国历史中,要考查“干支纪年法”,相关材料俯拾皆是,单单采用了这样一则“传说”,显示出命题者对史料的科学性认识不足。考试是对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状况的检测评价,也是教学活动的继续,《课程标准

6、》在“评价建议”部分明确指出:“运用这些考试形式时,要注意其科学性、有效性和多样性的统一。”科学性处于首位,科学性的基本立足点就是求实、求是、求真,而教育的原问题也是教人求真,相信我们都没有忘记陶行知先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诲,试题尤其是高考试题的命制不应抛弃这一基本原则。  今年广东卷的第4题也是一道极富创新色彩又饱受争议的题目,大家的争议主要在于对材料的解读上,很少有人关注所引材料的严谨与否。它的材料“齐国管仲说……”出自于《管子·治国》,《管子》一书虽然较多的反映了管仲的思想,但“它托名管仲,实际上并非管仲所著。它是兼有战国秦汉文字的一部文集,而不是一人

7、一时之作。西汉末年,经刘向整理,定为八十六篇。”因此,这句话是否出自管仲之口,是值得商榷的。尽管是否管仲之言,并不影响下面的推论,可用这一材料毕竟有不严谨之嫌。而如果略加注意,将“齐国管仲说”改成“《管子·治国》说”就可避免这一问题。  与上一弊不同,这一问题在高考中并不多见,而在各地模拟试卷中倒是大量存在。许多试题给出了所引材料的出处,可我们翻遍了该书(报或刊)却找不到原文。这些材料要么被弄混了出处,要么是命题者根据试题需要而编造的。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固然因为一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