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哺“三农”的金融制度选择

反哺“三农”的金融制度选择

ID:21926318

大小:64.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10-25

反哺“三农”的金融制度选择_第1页
反哺“三农”的金融制度选择_第2页
反哺“三农”的金融制度选择_第3页
反哺“三农”的金融制度选择_第4页
反哺“三农”的金融制度选择_第5页
资源描述:

《反哺“三农”的金融制度选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反哺“三农”的金融制度选择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国新农村的建设必须实现工业对农业、城市对农村的全面反晡。这种全面反晡并不仅限于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而是要通过舒尔茨提出的向农村和农业输入以物质资本为主的大量生产要素的方式实现反晡。资本要素的反晡既需要财政方式,更需要相应的金融制度的安排。但是,在我国目前的金融体制之下,金融机构的支农功能正在弱化,农村信贷资金大量外流,资本要素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瓶颈”。金融制度如何在资本要素反晡“三农”的制度安排中发挥作用是我们必须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人们一般把反晡“三农”的金融安排理解为农村金

2、融的建设问题,像中国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革问题、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发展问题。这些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反晡“三农”的金融安排应该是在一体化的层面上进行,对“三农”的金融支持需要农村区域的金融体系承担起这个职责,也需要农村区域外的金融体系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而且,从实际运行来讲,也没有一个金融体系是纯粹的城市金融体系或农村金融体系,我们应该在一体化的层面上建立反晡“三农”的金融支持系统。我们认为,反晡“三农”的金融制度不应该简单地通过补贴进行,也不能完全通过市场化进行资金的注入,应该在主体建设的基础上更多地通过市场化的政府干预形成一种有利

3、于资本要素流入“三农”的金融激励机制。一、培育多层次的金融供给主体-般而言,需求是建立反晡“三农”的金融激励机制的逻辑起点。只有从研究农村金融需求主体的行为特征入手,通过结合特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分析其金融需求,并以此为基础考察金融供给的安排,才能有助于形成一个完整的农村金融激励机制。农村金融需求主要包括农户对金融的需求和农村企业的金融需求。从调研数据来看,农户的贷款需求中非生产性需求占比达到54.7%,而生产性需求仅占45.3%。同时农户贷款需求多是小额单笔贷款,大部分贷款额度在万元以下。农村企业的金融需求无论从规模上还是数量上都远远超过农户

4、的金融需求。单笔贷款平均额度达到44.7万元,但贷款规模差异巨大,小额贷款占主要部分,1-5万元的贷款占总额的40.64%。分析表明,我国农村金融需求规模巨大,但是,无论是农户还是农村企业,其单个的金融需求小且分散,交易成本较高,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具有高风险和高成本的特征。农村金融需求的上述特征,使得我国农村金融体系虽几经变革,但其主体的支农功能却是不断弱化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村金融体制经历了多次改革,形成了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相结合的正规金融体系。中国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共同成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主体部分。中国农业银

5、行于1979年重建,初衷是为了支持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其分支机构几乎遍布中国所有的乡镇。但1994年之后,中国农业银行加快了商业化改造的步伐,其支农功能曰益弱化。一方面逐步撤消了乡镇乃至县级城市的经营机构和营业X点。1995年末,中国农业银行各类机构总计67902家,而到2006年底,农业银行的机构数已降至24937家,减少了4万余家下设机构,这些被压缩的机构多分布在县乡区域。另一方面大规模减少农业贷款。1999年全国农业银行的贷款余额为15550.61亿元,其中农业贷款余额为9127.28亿元,占总额的59%。到2006年全国农业银行贷款余

6、额达30518.35亿元,其中农业贷款余额1404.33亿元,仅占总额的4.6%。[3]农村信用合作社几乎成为正规金融机构中农业贷款业务的唯一提供者。问题是,虽然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中的地位是不断提高的,但其支农功能却在弱化。如表1所示,2001年之后,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当中,用于农村部分的比例逐步下降,2001年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有77.4%供给农村,但到了2006年只有71.4%的贷款用于农村,而且该比例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其中,用于乡镇贷款比例的下降趋势尤其明显,至2006年用于乡镇企业贷款仅占19%。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农村信用社已经成为农

7、村信贷资金流出农村的一个重要渠道。农村信用社存贷款差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衡量信贷资金通过农信社从农村流出的额度。表2显示了1999年到2006年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存贷款差额的变化趋势。很明显,虽然近年来农信社在农村发放的贷款总额不断扩大,但是存贷差也保持着持续上升的趋势。1999年存贷款差额仅4132.5亿元,而到了2006年全国农村信用社贷款总额达到22687.75亿元,存贷款差额则已达9659.38亿元,比2003年增长43.4%。除去在央行的准备金等,净存差仍然有近4千亿元。我国农村金融资源通过农村信用社的存贷差形式大量流出农村,农村成为

8、金融资源的净输出方。分析表明,大量非生产性贷款需求以及小额贷款需求仅仅依靠正规金融机构显然是无法满足的。培育多层次的供给主体对于满足农村金融的多层次需求起到非常重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