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924463
大小:58.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25
《吉林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对策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吉林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对策研究:F127文献标识:A:1009-4202(2011)03-015-02 摘要区域经济差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两个或者多个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非均等化现状及其变化趋势。区域经济的差异影响吉林省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本文对吉林省区域经济差异存在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吉林省区域经济差异 一、区域经济差异的内涵 区域经济差异是指一定时期内全国各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非均等化现象。《2006-2007年区域经济发展报告》中指出,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并非指区
2、域发展的无差异化,而是指在明确各区域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寻求各区域的功能互补与互动,跨上整体发展的新水平。由此可见,研究区域经济的差异对于区域经济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二、吉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表现 2003年,吉林全省GDP为1663.50亿元,而中部地区的GDP占全省GDP的比重高达61.53%,为1023.50亿元。相比之下,东部、西部的GDP的总和则仅占全省GDP的38.47%,其中东部为5121.00亿元,所占比重为30.78%,西部为128.00亿元,所占比重为7.69%。人均GDP,为国内生产总值与年平均
3、人口之比,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的人均产品和劳务的总和,是国民经济的最主要指标。2003年吉林全省的人均GDP为6161.00元,而中部地区为5117.50元,东部地区为1462.90元,占中部地区的28.59%,与中部相差高达3654.6元,西部地区为2495.50元,竟不到中部的1/2,为48.76%,与中部相差2622.00元,中部地区的人均GDP远远高于东部、西部。而就东部、西部这两个地区来说,人均GDP也同样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东部高,西部低。 三、吉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分析 (一)自然资源及自然条件地理
4、分布的差异 吉林省经济发达和较发达的地级市如长春、吉林、松原,矿产资源丰富,有利于轻重工业的发展,所以这些地区以二、三产业为主,特别是二产发达,且部门结构完整,生产水平较高。农业条件也相对较好,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自然灾害少,十分有利于农业的发展。而经济欠发达城市如白城、四平,矿产资源贫乏、能源不足,经济基础薄弱,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条件不足,以农业和轻工业为主,发展农业生产易受自然灾害的影响。 (二)基础设施条件的差异 经济发达城市拥有发达便利的交通、通讯、信息条件,对内对外经济联系便捷,有力地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而经
5、济欠发达城市区位条件不利,交通等基础设施不完善,与周围省内外城市间尚未形成通达的交通、通讯和信息X络,不利于经济贸易和市场开拓。 (三)新经济因素的差异 新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体制机制环境等。经济发达城市受跨国资本流动、全球产业结构升级等影响较深,特别是外资的注入为其加速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这些因素促进了这些城市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同时,经济发达城市科技、教育及人才资源密集,创新能力强,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从而促进经济综合实力的大幅提升。与之相比,经济欠发达城
6、市受新经济因素影响小,仍处于传统产业、传统体制机制的自我循环中,发展滞后。 (四)吉林省区域倾斜的政策差异 由于其自身自然资源禀赋与区位优势,吉林省中部城市群作为建国初期国家重点的重化工业基地己经成为全国工业发展的坚实基础和中坚力量。吉林省重工业比重大,轻工业发展相对缓慢。早从“一五”时期,按照国家当时的产业布局,依托资源基础和地缘优势,以重工业为主要发展对象。从“一五”计划开始,国家对东北乃至吉林省的投入资金都集中在石化、交运设备、钢铁、机械制造等方面国家重点大型投资项目的建设,从根本上改变了全省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尤其是汽
7、车制造、轨道客车、精细化工等一批对全国工业化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支柱和优势产业集中布局在长春市和吉林市这样的省内中心城市,它们已经成长为在省内具有比较优势和规模优势的核心产业基地和经济增长极。 四、促进吉林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策略 (一)加强新农村标准化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做出的重大决策,是在科学把握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深刻理解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基础上,对“三农”工作指导思想的深化和升华。吉林省
8、是农业大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吉林省来说,任务繁重而艰巨,意义重大而深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的必然要求。多年来,受城乡二元结构影响,在制度安排和政策层面上,我国存在着重工轻农、重城轻乡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